石碾子磨、大片刀剁,十二道工序做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陽麻箋”


“非遺在身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有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陽麻箋”,這是一項古老的造紙技藝,歷史悠久,被譽為“貢紙”“府紙”,自唐朝至清朝為皇家用紙,它是以田麻、麻繩為原料,利用襄汾縣鄧莊特有的鹼性水質,用古老石碾等設備製作而成。

當地農民“梁虎”是這項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從2011年成立了造紙的民營企業,將這項古老的手工傳統造紙技藝傳承下來。

“平陽麻箋”以優質天然麻為原料,沿襲了漢代以來的傳統技藝方法加工紙張,具有“纖維長、拉力強、色澤鮮”等優點。

一張“平陽麻箋”的形成要經過鍘貨、折貨、泡貨、整貨、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攪海、抄紙、曬紙、整紙12道工序,能保存數百年,有“紙壽千年”的說法。

古老的石碾子是造紙磨漿的一道工序,據做了一輩子的鄧師傅說,這個石碾子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抄紙、曬紙都是一門熟練的工作,沒有十年以上的經驗都幹不好。

曬紙是在一面高溫的牆上把溼紙貼上去,抹平,幹後在剝下來。越是熱天越是出精品紙的時候。

這位鄧老就是幹了幾十年的老師傅,他說他17歲就在公社的合作社中造紙,對造紙的每一道工序都很精通。

“平陽麻箋”是用麻做成的紙,特別適合書法家畫家使用,保存時間長久,防蟲蛀,很多著名的書法家都在這裡訂製印有個人名字的紙張。

現在會這種傳統手藝的人在當地已經沒有幾個人了,他們希望帶出幾個徒弟,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讓古老的“平陽麻箋”走向全國。攝影:張旦 原創作品 盜圖必究 點關注就能看到更多的圖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