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製作空心掛麵需要十幾道工序,年輕人不想學,這手藝正被人遺忘


提起空心掛麵,那唇齒留香的味道總讓人留戀。相傳宋微宗政和年間,雙溝鎮人即掌握空心掛麵製作技藝並批量生產,長期以來,這裡的村民們憑著祖傳手藝走上了致富增收路。雙溝空心掛麵是純手工製作,製作技藝被列為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空心掛麵的製作是現在年輕人看不上、不想學、不掙錢的手藝,老年人又覺得這是起早貪黑、費力勞神、不如打工來錢快的體力活,因此,這門手藝也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

每天早晨6點鐘,大多數人還在沉睡的時候朱曉娟就起床和麵了,為做掛麵作準備。加工手工掛麵其實是個累人的活,和麵、醒面、搓條、盤條、繞條、分條、裝封等大大小小有十幾道工序,做完這一道道工序,要花上近一天的時間。朱曉娟做掛麵要靠天吃飯,只有晴天微風才可以做。

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朱曉娟將一長一短的竹扦插入了綁在椅子上的榔頭裡面,開始了繞條這一道工序。她說,繞條時用力要均勻,自然有序,最好一氣繞成,然後再一排排懸掛在面槽裡,上面蓋上塑料袋,以便保存面的溼度。


從最初的和麵到最後的切面,全部都是純手工操作。要和出上乘的面,鹽水比例是關鍵,也會根據面的質量、天氣情況靈活掌握。要將小麥麵粉按一定比例加入鹽水中和麵,反覆用力揉麵直到不粘手、不粘盆為止。如果鹽加得多,和出的面會過硬,不易拉細;鹽少了,面會太軟,容易扯斷。如果天熱就得少放些鹽,天冷就要多放些鹽,關鍵是要正好合適。

待面揉得軟硬適中,把面放到盆裡,蓋上塑料袋。等面發酵的過程,叫“醒面”,約一個多小時後面就“醒了”,之後再“盤條”,這一步也是形成掛麵空心的關鍵。等“盤條”好後,蓋上塑料袋,再次醒面。一個多小時後,就可以“繞條”了。

等到上午11點多有太陽出來後,朱曉娟就將面拿到院子裡的面架上,將竹扦一端插在面架上,另一根竹扦慢慢往下拽,這叫“抻面”,之後再用兩根長點兒的竹扦劃面,使麵條均勻受力、互不粘連,這叫“開面”。掛麵的韌性極好,可以拉伸到兩米左右。放眼望去,成排的掛麵細細的、長長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偶有微風掠過,輕輕搖擺,宛如琴絃。再經過晾面、切面、綁面工序後,空心掛麵就算完成了。


空心掛麵因為是手工製作,而且經過發酵後掛起來晾曬,在掛麵的斷面處有小氣孔,看似空心因此叫空心掛麵。可在朱曉娟看來這門手藝是對傳統手工製作的一種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