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洛陽鏟的前幾道工序是下料、煅燒和錘鍊


這幾年隨著盜墓主題的影視劇在網絡上人氣攀升,其中可稱為“下墓必備”的利器洛陽鏟一時引起不小的熱度。但洛陽鏟的來歷和製造方法,卻沒有那麼為人所知。( 本篇攝影/王立力)

洛陽鏟也稱為探鏟,目的就是為了辨別土質,探墓打孔。據傳洛陽鏟是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眾所周知,地下的古墓一般位於地下深處,上蓋土層較多,不易疏通。因此,以盜墓為生的李鴨子借鑑打地洞的工具,創造了洛陽鏟。

洛陽剷剷身不是常見的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常見的鏟夾寬僅兩寸,其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打造洛陽鏟需要20多道工序,關鍵在於成型時打造弧度,稍稍偏差一點,洛陽鏟便帶不上土,無法分析地下的情況。

製作洛陽鏟的前幾道工序是下料、煅燒和錘鍊。每一個洛陽鏟的製造需要師徒二人合力完成。用厚鐵板截成大小合適的長鐵塊,放到爐火內煅燒,鐵塊變紅變軟後,徒弟掄大錘,師傅掄小錘將鐵塊打薄打長。

準備好材料後,便來到了關鍵的步驟:成型。將扁鐵塊重新放進爐火內燒軟後,夾出放在大鐵墩上。師傅夾起擺放到一截直徑約4釐米、長約20釐米平放的圓鐵柱上,另一隻手夾出一塊半圓形的與圓鐵柱差不多等長的厚鋼模,壓放在扁鏟上。此時徒弟用力擊打鐵膜,一錘定音。

建造出雛形後,師傅開始後期處理階段,反覆調整鏟頭、鏟尾的弧度,經過數道精細的工序,一個合格的洛陽鏟才能順利完成。

特殊的結合力,能夠帶出地下的泥土。製作出爐的洛陽鏟。正是因為純手工的打造,數次的錘擊使得鏟壁平而不滑,有

根據需求不同,洛陽鏟的大小型號也各有相同,並不單一隻有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便攜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