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致青春叫高考加油!

三年磨剑,六月试锋。

莘莘学子们,在考试前为自己鼓劲、加油!

千禧宝宝是主力

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数都是2000年出生的千禧宝宝,这也意味着首批“00后”将正式走上高考舞台,成为高考“主力军”。

2000 年是公元元年之后的第二个千年交替,又恰逢中国的农历龙年,很多育龄夫妇为了图“吉利”选择在这一年生下宝宝。作为一个生育高峰年,这一年出生的孩子上幼儿园、小升初、初升高的竞争都异常激烈。从全国考生数字来看,千禧宝宝使高考人数创近8年新高,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而我市今年高考人数也比去年增加了471人。

上午7 时40分,承德八中高三五班班主任李鑫就站在了承德二中考场的门口,她比提前约好的时间早到了20分钟。这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她希望早早看着班上的35名同学到达考场,并目送他们进去。在她看来,面对高考,“00后”显得比“80后”“90后”更加淡定从容,面对人生未来的选择,他们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坚持和勇气。在学习上,李鑫要求严格,而在生活中,这35个孩子更像是她的弟弟妹妹,与这些“00后”相处起来,他们更加开放,更懂得分享,更像是朋友。

看着学生们走进校门,李鑫一直没有离开,而是站在校门口一直站着等着学生们,她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安心考试,给他们加油鼓劲儿。

场外一群旗袍妈妈

一件旗袍,一束鲜花,刘女士站在人群中非常扎眼。她的姐姐刚刚从花店买来一束鲜花,花束不是普通的玫瑰百合,而是步步高升和向日葵,寓意孩子走向辉煌。她们站在考场门口,并刻意躲避着阳光,唯恐孩子考试出来看见鲜花被晒枯萎,她们希望孩子从考场出来时的笑脸,就如同这鲜花一般。

转身是最好的母爱

从宾馆到承德二中的考场,不过一百米的距离。母女俩走得慢悠悠。这似乎是母亲于秀华第一次走这条路,而路的那一头就是女儿冯冀的高考考场。

在于秀华眼里,冯冀是个有主见的姑娘。冯冀在母亲的商店里长大,因为于秀华需要长时间地照看商店,冯冀从小到大基本是放养状态,“非常独立,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初三那年,冯冀自己决定学习美术,准备走艺考之路。在承德县下板城居住的父母没有反对。高中的时候,冯冀在承德八中读书住校,父母也没怎么过问她的情况,她一路自己参加各个学校的校考,找学校补习文化课成绩,自己做得有条有理。

6月6日,于秀华从下板城赶到承德,在桃李街一家宾馆住下,为的就是让孩子距离考场近一些。作为一场人生大考,母亲少不了多问几句,也希望通过聊天的方式缓解女儿的紧张情绪,可是独立的女儿似乎早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冯冀拉着母亲在桃李街周边散步,街道并不长,母女俩也很少说话,就沿着街道一步步地丈量。于秀华明白,这个时候尊重女儿比什么都重要,女儿不说话,她也就不说话。回到宾馆之后,冯冀自己看书,于秀华掩饰着内心不安的情绪,早早地上床睡觉。

6月7日一早,女儿早早起床,吃过饭之后,于秀华送女儿出门,冯冀执意让母亲只送到宾馆门口。“别紧张!”母亲微笑着嘱咐冯冀,转身回到宾馆。看着女儿走向校门后,又在身后跟着一直目送着孩子进了校门。 “我就站在考场外等着她吧,就算是一种陪伴!”临近考完的时候,于秀华还是选择先回宾馆,“还是尊重孩子吧,她不想我在这,就别让她看见我了。”

父亲无言陪伴最暖

表面上,虽然两位父亲看不出有紧张的情绪,但是许先生在校门口不断地来回走动,而张先生则选择了正对着考场门口的一块地方坐下,目不转睛地盯着学校,偶尔拿出手机摆弄一下,却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装起来,再次注视着考场门口。

去年考生家长 今年爱心送考司机

上午10时左右,出租车司机金师傅开车赶到了承德二中考场附近,早早在这里等候即将走出考场的考生。来不及喝上一口水,他下车第一件事情,是先跟考生家长对了一下手表时间,确认还有多久考生能走出来。其实不用确认,他把高考时间记得非常清晰,因为去年他的女儿刚刚参加完高考,作为家长,他明白他们的心情,他的主动聊天只是想缓解这些家长的紧张心情,“其实家长比考生还要紧张呢!”

上午10时左右,在承德二中考场外的爱心送考亭里,23岁的尉迟嘉媛一直耐心地等待考试的结束。“早上没接到考生有点遗憾,这两天就准备奔走在送考的‘战线’上了,只要考生有需要,我一定会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尉迟嘉媛说。

原来,为了能够做好考生的接送服务,尉迟嘉媛在考试的前一天,特意把车洗得干干净净,还在车里备好了饮用水,听说嚼口香糖有助于放松心情,她还特意跑到商店买了好几包口香糖放到车上。6月7日一大早,她就赶到了世纪城的接送考点,可能是因为头一次参与接送考生经验不足,她等了一早晨也没送上一个考生。“我准备了好多的话想尽力调节气氛,让考生尽量放松心情,可惜都没用上。”于是,尉迟嘉媛在考试开始后,来到承德二中的爱心送考亭,等待考试结束后送有需要的考生回家。

高考如同人生,酸甜苦辣都有,但人生不是只有高考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考试”需要去应对。正如龙应台所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