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驚喜)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內向做了多次“擋箭牌”

01

這麼多年來,有沒有發現“內向”也挺好的,不知道給你做了多少次擋箭牌。

每當在跟不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

出現在陌生場合的時候,

有重要人物在場的時候,

跟異性單獨相處的時候,

有壓力,甚是尷尬。

但是因為我內向啊,所以我不會說話啊。

多好的解釋。然後你就成了宅男/宅女。

然而,在有的人面前你內向,有的人面前為什麼你就很外向呢?

因為內向是一種“病”,是一種間歇性發作的”病“,有時候犯病,有時候不犯啊。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人天生是外向的,

是誰修改了上帝的設置?

02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染的這種病呢?

人天生是外向的,因為與人連接,是一件非常滋養的事情。

嬰兒需要媽媽,對於嬰兒來說,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要比不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更有利於生存。

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時候,一定會把出廠設置擱到最佳生存狀態。

與人連接,是那麼的美好。

喜悅與人分享,喜悅就會加倍。

難過與人分享,難過就會減半。

孤單與人分享,孤單就會消失。

困難與人分享,就會得到幫助。

有一個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抱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麼滋養的一件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關係。關係是滋養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那麼是誰修改了上帝的設置,把人變得開始迴避社交,開始內向了呢?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對嬰兒來說,當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時候,就慢慢學會先不哭了。

當關系不再是滋養,而是壓力的時候,人就會迴避社交——趨利避害的本能。

果子好吃,人就會想吃。果子變壞的時候,人就想扔掉。

對於嬰兒來說,當他表達需求,

如果得到滿足,嬰兒就會更加渴望關係。

如果需求被忽視,他就會懷疑關係。

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會逃避關係。

如果還被反過來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嬰兒哭泣時,媽媽是什麼態度很重要。

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是否是被環境所允許和接納的,他是否是被認可和看見的,他是否是自由的,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圍的關係有沒有在滋養他。

這都在決定著小孩子在怎樣感受關係。

答案如果是沒有得到,那麼小孩子就會迴避關係,因為在關係中實在沒得到什麼好處。

如果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還做了很多破壞關係的事:

  • 忽視孩子,看不見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難過與害怕,還會反過來告訴他應該懂事、聽話、禮貌。

  • 當小孩子感覺到恐懼與無助,媽媽不會幫助他,反而會指責他笨、懶。媽媽會反覆要求他,否定他,嫌棄他,讓他不自在。

小孩子潛意識裡就會對關係產生恐懼。

為了生存,他必須使用高焦慮來應對關係,必須小心翼翼謹慎地安全著,好累。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種常態,都不覺得自己在焦慮和累了。關係成了負擔的一種象徵。

這種累與焦慮,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被激活一點。

潛意識裡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 關係即要求。

  • 關係即評判。

  • 關係即壓力。

這種感覺被帶到大,所有的關係,都感受到了有某種潛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覺到有壓力。

最後發現,還是跟自己待著比較舒服。

來不及感動,就開始了焦慮......

這也許是你的病根所在!

跟一個人在一起,如果你總覺得應該好好表現才覺得踏實,應該掩飾自己不好的一面不被人知道。

總要刻意表現與掩飾,不能亂動亂說,生怕別人發現自己哪表現得不夠好,批判、嫌棄自己。

在一起的時候,還要顧及下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有時候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處處照顧別人的感受,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想想就很煩,好累。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因為不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不相信別人對自己沒要求。

即使別人對自己有點好,也不敢接受。人家願意跟你建立關係,願意滋養你,愛你,對你好,因為你值得。

然而你卻總有一種受不起的感覺,不敢享受,你總想著這給別人添麻煩了,多不好,你就壓力好大。

來不及感動,就開始了焦慮。根本無法享受。

別人的好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著怎麼回報人家。

生怕自己欠了別人的,生怕別人覺得自己自私,生怕因為自己沒付出就搞砸了關係。

如果你說是啊,人家對你好你就是要回報人家啊。

可問題是,拜託你先在當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動,好好被溫暖。享受完了再圖回報好嗎?

你這還沒開始享受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回報了。

那感覺就像是:

今天週五晚上,假期剛剛開始,然後滿腦子都是:假期結束總是要回來好好上班的啊,沒有單位會在你毫不貢獻的時候還給你放假。


然後你就開始焦慮:下週一要來了,下週工作要認真啊,要認真。假期也沒享受,光想著幹活的事了。


你就開始討厭工作了,因為你從來不曾真正休息,光想著如何工作。


你也開始討厭關係了,因為你從來不曾真正享受,光想著如何付出。

雖然你還是很渴望,但你卻不敢接受別人的好了:還得回報,還給別人添麻煩,好累哦。

跟人相處,如果累、焦慮、有壓力、不享受、不自由,帶來的不舒適感遠遠大於舒適感,為何還要與人相處。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如果你迴避社交,

那是因為這段關係給你帶來壓力

偏偏成功學家和雞湯學家都在告訴我們說:你要社交啊,你要人脈啊,你要陽光啊,你要善言啊,巴拉巴拉。

然後你就又開始強迫自己,我應該去社交啊。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意識聽到的就是:我應該去受罪啊。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潛意識就開始反抗:好討厭,不想去。

意識說:你應該去,這是為你好,這是對的。

潛意識說:太累太焦慮太痛苦,不想去。

PK戰開始。

內耗開始。最後把自己搞得抑鬱了。

因為你的精力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都消耗完了,抑鬱就會登場說:別想了,對世界的感覺再麻木點,你就不用消耗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關係是滋養的,那麼你就會自動想建立關係。

如果關係是壓力,你就想遠離關係。

所以如果你迴避社交,那是因為關係對你來說不是滋養,而是壓力。

這時候強迫自己去社交,只能把自己搞得更挫敗,自我否定,抑鬱。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內向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

你從來不曾相信,關係對你是安全的。其實你是被接納的,你是被允許的。只要你不表現得太出格,你都是被歡迎的。

  • 你會發現外向的人,什麼都敢說。敢唱、敢跳、敢講。


    你敢嗎?你怕,怕自己說錯了還不如不說,說錯了比不說懲罰更大。

    因為你小時候就是這樣:不說才是安全的,一說就被指責。不表現自己才是安全的,一表現自己就被發現不好。


  • 外向的人的確容易說錯話,然後被一些人喜歡,也被一些人討厭。


    你敢嗎?我猜即使有99個人喜歡你,只要有1個人討厭你,你就需要安慰自己,然後就不敢說話了。

    你為了確保自己絕對安全和不被討厭——閉嘴是唯一的選擇。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內向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

因為內向者的潛意識目標就是:

我要說出一些話,讓所有人都不討厭我,都喜歡我。

當我準備好這樣的話題,並且準備好怎麼說的時候,並且在最恰當的時機的時候,我才能開口說出來。不然我選擇等待。

結果……

你可以想到吧。

當你開始享受被鼓勵、被讚揚時,

外向也就來了

你會發現內向的人如果被鼓勵,被耐心,被讚揚,他就會慢慢活過來,而且還表現得很好。

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安全的,他就會很外向

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就會很內向

這個安全與否與真實的環境無關,只與內心的信念有關。而內心的信念,則來自於童年的經驗。

關係本來就一種滋養,雖然不是所有關係。但當你開始相信其實你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接納你的,對你不求回報的,認可你的。

你就開始享受起關係來。外向,也就來了。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正如你小時候或者你剛出生的時候那樣——

大膽表現,無所畏懼。

因為你堅信,無論你怎樣,你都是被接納的。

你要相信,你正在被支持著,而非被評判著。

你也可以說這是生理因素,我相信後天心理的變化會導致腦結構、神經系統等生理的變化。

你說天生如此也很好,這樣更理所當然地坦然些。反正天生的,我什麼都做不了。

是不是天生的又怎樣,你都可以在後天讓自己更被滋養,更開放。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當然啦~要成為外向、富有人格魅力的女性,沒有一個地方的女人,會像上海女人,具有長久的可談性,可讀性。

在上海的文化圖譜上,從來不乏女性的倩影。張愛玲、阮玲玉、周璇、程乃珊、周小燕......難怪作家王安憶評論,「要寫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女性能產生哪些影響?六月「大家·對話——盡在匯講壇」,聚焦在上海文化領域取得驕人影響的女性,暢談「女性如何發揮性別優勢,塑造『她』影響」。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她 影 響 @ 音 樂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俞麗拿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

音樂是她與世界對話的語言。學生時代因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從此與《梁祝》一起家喻戶曉,更讓這種鮮為國人接受的西洋樂器“說”了中國話,走入中國大眾的文化生活。

她用小提琴傳播中國聲音。多次擔任包括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比賽在內的30多個國際音樂比賽評委。而她最為看重的是自己的音樂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五十餘年,她一手培養的學生在國際重大比賽中獲得前三名的就達十多人次,填補了多項中國在國際小提琴賽事中的空白。

她 影 響 @ 文 學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秦文君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1982年開始,她用筆端觸發了一個兒童世界,《男生賈裡全傳》、《女生賈梅全傳》、《一個女孩的心靈史》……六百多萬的文字裡,塑造了一個個性格迥異的童年玩伴,一代代兒童在這些小夥伴的故事中成長,在這些生動而又溫暖的文字中塑造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她也因此成為千萬小讀者喜愛的兒童文學作家。

她 影 響 @ 戲 劇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王一楠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主持人

她是熱播劇《媳婦的美好宣言》中的極品小姑子餘果,是電影《失戀33天》中的富婆,也是話劇《秀才與劊子手》中的梔子花,憑藉這一角色獲得第12屆文華獎文華表演獎以及第1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

作為一名全能型演員,她在藝術作品中塑造了各種女性形象,既有關注都市男女愛情的《裸婚時代》,也有關注家庭生態的《孩奴》,還有關注盲人、職場女性等城市各色人群的《推拿》…此外,她還通過“夢想的天堂”等一系列社會公益活動,聚焦處於城市邊緣的農民工子女,對城市文化有著獨特思考。

她 影 響 @ 媒 體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陳 巖

分眾傳媒首席戰略官,中國廣告協會副會長

深耕中國媒介市場20多年,她始終堅持媒體人本心,不跟風、不盲從,做消費者喜歡的、做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做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內容。她堅持“分眾是城市生活圈媒體”的理念,開創了多項行業先河,填補了全球市場空白,她更是電梯媒體的開創者.

她認為,如果主流媒體是發動機,自媒體就是推動器。互聯網界的媒體平臺和行業大咖都要不斷思考,加強自律,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不斷規範自己和企業的行為。

同時,她還肩負上海市人大代表的重任,在工作中不忘初心,利用自己的專業力量,把打造商業品牌成功的經驗,用於推動城市品牌的形象推廣。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你怕的不是社交,而是……(文末有惊喜)

是不是躍躍欲試了?

趕緊報名吧!

上海文化 @ “她”影響 匯講壇搶票

時間:6月9日(週六)上午9:30-11:30(9:00開始進場)

地點:南丹路40號徐彙區政府北門

Ps.若報名成功,主辦方會發送手機短信確認,屆時憑報名時的真實姓名、手機號簽到入場,活動僅限本人參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