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故:老子孔子,自古最牛的师徒关系

  • 国学典故:老子孔子,自古最牛的师徒关系

  • 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历代帝王师,儒学奠基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后世尊为“圣人”。
  • 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学创始人,道教鼻祖,后世既尊为“圣人”,又封号“神”。
  • 因此,老子、孔子,可称为“双圣”。
  • 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求学,并对老子推崇至极,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与老子是师徒关系,毋庸置疑。

  • 一、正史《史记》记载了“两圣”的师徒关系。
  • (1)《史记·老子韩非例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 (2)《史记·孔子世家》:“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 二、“两圣”的师徒关系,古籍中也均有记载。
  • (1)《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当染》:“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 (2)《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
  • (3)《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 (4)《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5)《家语》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即吾之师也。遂至周,问礼于老聃焉”。
  • 故晋朝学者葛洪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 三、民间传说印证了“两圣”的师徒关系。
  • 东汉末年,孔子后裔子孙孔融,在仅十岁那年,去拜访当名士李膺。守门人看见一个小孩,便对他说:“只有当今名士和李氏族人才能进去拜见家主”!孔融当时称自己是李氏族人,才得以拜见李膺。
  • 李膺见到孔融后,调侃说:“我姓李,你姓孔,我们是什么亲戚呢”?孔融面不改色地回答:“我们的祖先孔子和老子是师徒关系,我们不就是世代交好的亲戚情谊吗”?
  • 东汉末年,虽然距离春秋很久远,但孔融早慧,作为孔子的后裔子孙,绝对不会随意编排自己的祖先,因此,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是很有可能的。

  • 四、出土文物印证了“两圣”的师徒关系。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嘉祥县发掘出大量汉代石刻,其中有多处孔子向老子问礼的碑图;在近年来老子诞生地安徽涡阳也发掘出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汉画像石碑。
  • 可见,孔子师从于老子,反映出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儒、道文化同源而异流,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孔子学说为阳,老子学说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二者既互不相同、又互不脱离,相互对比、补充、支撑,神奇、美妙、动人。
  • 因此,足见孔子问礼老子的影响之大之深远。

  • 司马迁认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是唯一博采众长的优秀成果,“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名家)法(法家)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
  • 中国人若谈人,谈人伦,谈人道,怎么也跳不出孔子。若谈道,谈天道,谈大道,怎么也无法绕过老子。老子说道,是大道,是人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大道。孔子的“仁”,是“人与人”,“人与人”毕竟是在世上最关键的关系。老子把人放在天地间,放在了道中。
  • 认知了孔子与老子、以及他们创立的儒、道学说。概而言之,儒学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离不开“人治”的范畴,其核心为“仁”;道学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了“道”中,将“人治”纳入了“道治”的范畴,其核心乃“柔”(上善若水、水乃至柔但为“百谷之王”),“柔”中孕“仁”。因此,似乎“道”更胜“儒”一筹(若孔子是中学老师,那老子便是大学老师);孔子称“圣人”,老子除号称“圣人”外,更是“神”。

  •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西汉初年的百家争鸣时代,在我国学术和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但从西汉刘彻时起,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从此孔孟儒家思想在我国两千余年历史上一直占据着官方领导地位。
  • 国学典故:老子孔子,自古最牛的师徒关系

  • 国学典故:老子孔子,自古最牛的师徒关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