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做生意最大的劲敌:短期主义和愚昧

几乎所有负责任的企业,都会和环境保护产生关联。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如此,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同样如此。但长久以来,在企业重视环保与增强自身竞争力之间,究竟有何直接关联,学界和业界颇有争议。

“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牺牲环境的惨重代价。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但在今天,环境保护早已超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而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能够应对环境风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老板做生意最大的劲敌:短期主义和愚昧

2018年3月底,保尔森基金会主席、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在北京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表示,他应当已经找到了企业为什么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的充分理由和内在逻辑,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直接利益攸关。

今年72岁的保尔森,是哈佛商学院1970年的毕业生。在过去30多年里,他曾来华100多次,堪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他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家,频繁穿梭于太平洋两岸,为高盛在亚洲和中国的业务拓展立下汗马功劳。2006年他转身政界,成为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财政部长,并在随后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中承担关键的政策制定和救助执行角色,其言行令世界瞩目。

在漫长的金融业经历中,环境保护似乎并不是保尔森最关心的问题。对此他特别说明,自己很早就意识到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性,1999年出任董事长兼任CEO执掌高盛,就着力把高盛打造为华尔街“最绿”的公司,他还兼任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主席,做了不少具体的事。卸任美国财长后,他于2011年成立“保尔森基金会”,致力于加强中美关系,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在具体实践中,他逐渐意识到动员更多中美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于2014年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倡议成立了“中美可持续城镇化CEO理事会”,与阿里巴巴的马云、万科的王石、泰康的陈东升、苹果公司的蒂姆·库克、通用汽车的玛丽·博拉等中美领先企业家一起推进中美企业界在环保领域的合作。

如果说这些努力是铺垫,2018年保尔森基金会在全球多个国家先后启动的一项公益活动,则算是大动作。他联合CEO理事会的全球领先企业CEO,发起“争做‘零’跑者”大型公益活动,号召全球企业采取措施,切实减少碳排放和废弃物。

2018年3月下旬,“争做‘零’跑者”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阿里巴巴、万科、泰康、娃哈哈、远大、惠普、沃尔玛、IBM、霍尼韦尔、先正达等20多家中国和国际企业加入了这个公益行动。保尔森亦借此机会一再详细阐述在当今商业环境下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如何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商业运营之中,从而实现社会责任和企业运营的协调平衡。

加强环境保护的天时地利人和

在保尔森看来,虽然中国还是新兴经济体,但近年来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发生积极而根本的变化。比如,中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国家及全球贸易战略,中共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报告和计划;中国还将绿色金融列为国家战略要务,2017年底宣布启动很可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保尔森认为,中国政府对于环保的重视和投入非常前瞻,加上执行和监管能力较强,环境保护在中国有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很多企业的学习能力极强,在商业应用与社会责任层面的创新很多,企业参与环保的热情和效果都在上升。

比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就给保尔森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移动支付和大数据衡量个人的低碳行为,再通过游戏设计和社交,让更多人参与绿色公益行动,蚂蚁森林可谓设计巧妙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公益。保尔森认为,这种利用优势资源而设计的新公益行动,尤其值得学习借鉴。

他认为,不仅是互联网等新经济,中国各行各业都比过去更重视环保低碳型经济模式。在万物互联时代,企业家的影响力绝不会局限于公司内部,在广泛的社会议题上,部分领先企业家也有很重的分量。可以说,目前是推出“争做‘零’跑者”全球公益活动的好时机,通过全球各行业领先企业参与到项目中,并制定减排、减废计划,把大家汇聚到一起,学习先进经验,交流实战心得。

让企业从经济角度看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不仅是公益和社会责任问题,推动绿色市场发展、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更是日益席卷全球的大潮流。领先的全球性企业承诺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更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不从经济角度来寻求可持续的方案,企业很难长期参与其中,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研究表明,提高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从而把握新的绿色市场机遇。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布的2017年度报告显示,到2040年,高效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价值将达到10.2万亿美元。在中国,到2020年与环保有关的“绿色市场”价值将接近1万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公共和私营部门有望在清洁能源行业投资8000亿美元。

保尔森看好“绿色市场”的潜力,认为这是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环保的关键因素。他说:“我在工作中曾与数百家公司紧密合作,我发现最强大的企业是那些能够使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智慧地投资于未来,并对人类发展和地球环境承担责任的企业。环境管理能够实现三赢,环境、企业和消费者都会从中受益。”

将上述思路运用于商业实践,霍尼韦尔和沃尔玛是保尔森比较欣赏的两家美国企业。霍尼韦尔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都运用矩阵分析法,在环保方面也详细追踪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绿色技术所节约的成本。自2004年来,霍尼韦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超过65%,在本次“争做‘零’跑者”活动中,霍尼韦尔承诺:到2022年其中国公司每美元营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比2016年降低10%。

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则从供应链系统寻找可持续发展商机,它提出并在中国启动绿色供应链计划——10亿吨减排项目,承诺截至2030年在中国的价值链中减少5000万吨(MMT)碳排放,相当于4000万中国家庭一年平均用电所产生的碳排放。

在保尔森看来,这就是有影响力的领先企业的价值,它们重视环保,可以促进相关商业生态链发生改变。

短期主义和愚昧是做生意的劲敌

强调环保并不是新主张,但多年来在全球企业界推行时遇到的最主要挑战就是,环保技术往往投资巨大,迫于短期盈利压力,很多企业起初打造节能低碳生产方式的决心,往往一步步沦为简单的公益行动甚至口号,真正把环保与企业运营结合起来的企业仍然有限。针对企业做环保的这个痛点,保尔森认为,短期主义是做生意的最大敌人,另一个敌人是认识上的愚昧。

他说,CEO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如何在一定时间内给出漂亮的股东回报,还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真正的价值和竞争力是什么。实践证明,能够形成壁垒的企业竞争力,一定需要长期积累和巨大投资。他认为,优秀的CEO一定能够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那些基业长青的成功企业,一定是用长期主义思维进行明智投资的企业。

要做好这种平衡需要经验和科技,运用新能源和绿色科技也需要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环境保护的知识、技术、人才和经验,不断学习,才能让有关环保的投资获得更大收益。

保尔森相信,这是领先企业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他们是最好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无论成功经验还是走过的弯路,都可以作为案例分享,推动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他说,和企业家的合作是全新的开始,未来应当会有更多成果,中国企业也应当在环境保护领域探索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