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本組收集了一些反映中國古代風俗的圖片,供大家欣賞。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燃爆竹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教坊自樂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閒自娛。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明 拜年送名片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唐 飾梅花妝 傳說 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簷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 ,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這樣裝扮;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晉 饋春盤 《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宮中賜銀幡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云:『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幞頭上,入朝稱賀。』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明 鞭春牛 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唐 放燈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蠶卜 宋楊萬里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云云。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明 走百病上城頭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遊城牆為樂事。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清 猜燈謎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清 請紫姑神 。《荊楚歲時記》:『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雖為一種迷信活動,實則含有對舊社會不幸婦女的深刻同情,並希望她有保護善良人們的神力。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元 結羊腸 《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曆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清 走百病摸門釘 清《月日紀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遊,其前一人持香闢人,名闢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蓋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一種健身活動。而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唐 送窮 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韓愈有《送窮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春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鬥草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鬥草情形。見畫中題詩。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迎富 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採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祿積餘》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周(鄭國) 踏青 高亨《詩經今注》說:『鄭國風俗,每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說是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洧二河的邊上,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這首詩正是敘寫這個集會。』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唐 內宴冷餐 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饊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北朝 踏青 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代在清明時踏青,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即描述清明踏青春遊情景。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擔酒上墳 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明 鬥百草 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啟《鬥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眾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唐 祭掃 《東京夢華錄》:『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在唐代寒食掃墓,後來與清明祭掃合為一事。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唐 走馬射箭 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五代 盪鞦韆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又為打球、鞦韆之戲。』注:《古今藝術圖》雲:『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戰,以習輕戲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清 賣柳條 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詩人楊韞華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唐 浴佛節 《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唸佛號者,輒以豆記其數。至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煮豆微撒以鹽,邀人於路請食之,以為結緣。今尚沿其舊也。』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中國古代風俗圖

宋 掛五彩線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椹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