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一条条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村道,一幢幢遍布村庄的危旧房,经常可见村内垃圾泛滥....昔日的泥哨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人居环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泥哨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437人,如今村里只有贫困人口13户、32人。近几年来,通过多方帮扶,发展长效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帮扶,泥哨村贫困发生率由22.92%降到目前的1.57%,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修通道路,走出脱贫新路子

昔日的泥哨,村民常常这样描述:“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村内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然而,村民们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最近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样的景象已全然不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崭新的路灯倚路而立。

泥哨村是碧江区最偏远的村寨,共有10个村民组。多年来,藏在深山的贵龙、白竹、枫桶、寨云4个村民组因地理环境的阻碍,一直没有通上公路。

“以前靠村里的人一锄一锄地挖,最终拉出了两条毛路,但毛路“天晴是灰、下雨是泥”,只有摩托车能走,机动车几乎‘爬’不上去。”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今年年初,坝黄镇泥哨村新硬化的通组路通车了,近8米宽的公路一直通向泥哨村的山顶上,这条路一直是村民所期盼的。“这些变化离不开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泥哨村驻村第一书记金勇说,自从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泥哨村发生了变化。现在,全村基本上组组通公路、户户联大道。

“路通了,要致富还得有东西换钱才行,那就得发展产业。”金勇说,泥哨的村民勤劳,环境资源好,只是奈何原来的路不通,栽种的蔬菜没办法运送到城区去卖。

贫困户候胜必深有感触。曾经一到蔬菜收获时节就犯难,“路不通,没有销路,种在地里的青菜,除了自己吃一些或者喂猪,其它的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现在好了,帮扶干部帮我们联系了超市和蔬菜公司,货车可以进村,直接到家门口就把蔬菜给运走了,再也不愁销路了。”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产业带动,发展才是硬道理

公路修通了,如何让村民走上产业发展的道路?这是泥哨村民和帮扶工作队努力的新目标。

从2017年开始,在全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中,泥哨村拟建了总长达11.3公里的“组组通”公路,5.5米宽的路成了泥哨村群众走出大山的致富路。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路通产业兴,泥哨村紧抓政策机遇,在村里建设了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养殖场占地13亩,于2017年3月筹建,10月正式投产,总投资310万元。“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我们投资180万元,建设了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圈舍作为村集体经济,然后租赁给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用租金给贫困户分红。”坝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铁山边走边介绍。

“因为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坚定了我返乡创业的念头,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群众共同致富。”坝黄镇泥哨村生猪养殖场村集体实体经济带头人陈毅华信心满满地说。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在家门口就业,工资跟在外打工差不多,还能照看家人,我不想出去了,就在这干!”多年前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万德权,现在是养殖场一名工人,不仅负责生猪喂养,还担任起了一部分管理工作,像万德权一样,目前养殖场共吸收5名村民到养殖场务工。

“一个村要想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来支撑,在建设生猪养殖场之后我村经济得到了增长,实现了贫困户的利益全覆盖,后期我们还准备建设有机化肥加工厂,把生猪代养场和蛋鸡场的粪便转化为有机肥,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循环经济。”金勇说道。

如今,泥哨村有生猪养殖、蛋鸡养殖等产业。下一步,该村计划在4个村民组种植经果林和蔬菜,形成“养殖—有机肥加工—果蔬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完善基础设施,村庄面貌大变样

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目前,泥哨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为泥哨村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今年69岁的田昌明曾是村里当过几十年支部书记的老党员,一听说政府要搞“五改一化一维”工程,他便主动参与,投工投劳,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村里以前条件不好,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可以好好的改变一下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老支书看着整洁的村寨开心地说。

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如今,泥哨村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村组公路四通八达,产业路全面拓展,居住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美丽泥哨新农村逐渐如花卷般徐徐展开。

「经验分享」碧江:坝黄镇泥哨村的美丽蜕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