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之師吳鏡汀之山水畫十鑑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收藏》雜誌

以專業積累為大家推送新鮮、有趣、有用的獨到資訊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吳鏡汀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書畫家,曾任民國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北平藝專山水畫專任講師,1949年後曾任北京畫院副院長。其山水作品兼融南北,畫面或精謹,或灑脫,氣度雍容,華滋天成。曾遠赴長江流域和大西北寫生作畫,創作了一大批山水畫佳作,並教書育人,培育了包括現當代著名書畫家啟功在內的眾多畫壇英才。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吳鏡汀

吳鏡汀(1904~1972年),名熙曾,字鏡汀,號鏡湖。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北京並長居於此。他68年的人生,經歷了清末、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期,為中國畫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少年啟功

吳鏡汀學有所宗,師從號稱“南畫正宗”的近現代畫家金城(1878~1926年,字鞏伯,號北樓),受其影響,他的傳世作品中山水畫佔據絕大多數,他對董、巨、李、郭、吳門畫派及清初“四王”等均有涉獵,頗得眾家山水畫藝術精髓。其傳世山水佳作,前人筆意比比皆是,又具自家面目,詩、書、畫交相輝映,風格飄逸俊秀,顯示出作者紮實深厚的功力,在中國當代畫壇,吳鏡汀稱得上是一位涉獵廣泛的書畫家。筆者從他諸多的繪畫作品中,擷取10幅仿歷代名家筆意的較有代表性的山水畫略加賞析,以饗讀者。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擬巨然筆意》軸

縱175釐米,橫46.5釐米,紙本設色。款識:“擬巨然法,癸亥九月廿又六日,吳熙曾。”鈐“鏡汀”“熙曾”二印。

這幅作品仿五代宋初僧人巨然山水之法,佈局上虛下實,繁密有序。近處松林掩映,流水潺潺,坡下水草萋萋。中部山峰呈S形延伸,峭壁險峻,不見樵夫之影。峰巒間雜樹、蔓草蔥蘢,一直延伸到山頂。群山逶迤,一掛白練式的瀑布飛流直下。在山腰間,軒敞的樓閣與高聳的寶塔工整端嚴,景物雖小,卻給畫面帶來一股熱烈的人間生氣。遠處雲霧空濛,以淡墨輕掃出遠山模糊的輪廓,更彰顯出中部山勢的雄奇莊嚴。作者以長披麻皴畫坡地山石,以雙鉤法繪樹身,筆法細膩,具有強烈的寫生意味。整個畫面簡明而不拖沓,一景一物各依其位,隱隱可見既有巨然《萬壑松風圖》的雄渾氣勢,又有巨然《秋山問道圖》的清雅野趣。據畫上款識,可知這幅畫繪於1923年9月,為吳鏡汀早期作品。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仿倪高士筆意》軸

縱175釐米,橫46.5釐米,紙本設色。款識:“仿倪高士,吳熙曾。”鈐“熙曾”“鏡汀”二印。

這幅畫創作於1923年。倪高士本名倪瓚(1301~1374年),江蘇無錫人,元代著名畫家。善畫山水、墨竹,畫風清潤舒朗,惜墨如金,追求平淡天真的意趣。清代畫家王翬、王原祁、查士標、漸江、陳鏞、楊晉等都曾研摩過倪瓚的作品。吳鏡汀繪此圖,明顯參用了倪瓚畫法,以平遠之法構圖,畫風簡約疏淡,清幽的疏林、平坦的坡岸,淡墨渲染山野風景,使畫面顯得幽秀曠逸。以側鋒幹筆作折帶皴畫山石,筆簡而畫意悠遠。在作者筆下,水淺草生,圍繞出一片平坦的坡地,勁挺的林木之下,一間簡陋的茅舍露出一角,與樹木、淺水、坡石構成畫面中下方平和恬靜的風景。上部的山勢淡墨輕掃,枯筆幹墨點苔,以露白法隔出兩山峭立相對,平實中呈現雄奇。

此畫設色清淡,色墨共融,通過葉落枝禿、空寂荒寒的場景刻畫,一種蕭疏、淡泊的深秋景象已然而生。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仿李營丘雪山圖》軸

縱175釐米,橫46.5釐米,紙本設色。款識:“碎剪銀河片片零,芙蓉開遍玉崚嶒。八窗洞啟虛生白,好似蓬婆最上層。仿李營丘雪山圖意。少秋先生大雅正之,山陰吳熙曾。”鈐“熙曾” “鏡汀”二印。

此畫模仿五代宋初畫家李營丘(名成,字鹹熙)筆意,平遠構圖,畫法簡練,墨色淡潤而秀雅,意境蕭散而神聚。山勢自下而上,綿延起伏,中部突然凹進,使峰巒顯得更加奇崛險峻。上部山峰陡峭,隨著林木的延伸,又似有路可循,雲霧蒼茫間,遠山猶如冰雕兀立,增添出一種寒冬的凜冽肅殺意象。山腳下的一彎溪水平淺無波,彷彿被薄冰覆蓋,不見一絲漣漪,具有強烈的寫實意味。山岡間,作者以草草數筆,勾勒出半遮半掩的一處亭閣。近處雜樹盤根錯節,先勾後染,清淡明潤,枝幹參差下垂,曲折誇張,隱隱有李成蟹爪樹法旨趣;遠處松柏成林,靜穆肅立,數處點染,為寒冬的畫面增添無限生機。畫上題詩為明代詩人陶宗儀的《題雪景山水》,描述的是積雪覆蓋山嶺的冬日曠闊景象,詩意與畫意相融一體,顯得自然和諧。

此畫似為贈送友人而作,創作於1923年,為吳鏡汀早期作品。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仿洪穀子筆意》軸

縱135釐米,橫66釐米,紙本設色。款識:“仿洪穀子,丙寅夏五月,竹如先生雅鑑,鏡汀吳熙曾。”此畫作於1926年(丙寅年)初夏,仿五代後梁山水畫家荊浩筆意。

荊浩(約850~?)因避戰亂,常年隱居於南太行林慮山中的洪谷山,自號洪穀子,躬耕自食,逸情山水,與弟子關仝創立了墨筆勾皴法,格調雄峻,為北方山水畫派鼻祖。此圖兼工帶寫,描繪的是一幅由山水、古松、茅亭、人物組成的重巖疊嶂、林泉掩映的鮮活畫面。山巒蒼鬱,一條瀑布從山嶺上迂迴而下,濺起一片茫茫水霧,使山嵐更加富有生氣。一座茅亭搭建在半山腰上,與之相連的山腳小道上,一人正騎驢慢行,神態悠閒。一僕緊隨於後,可能是行走多時已有些疲乏,根本無心觀賞眼前山景,步履顯得有些沉重。此圖仿荊浩山水“山頂好作密林”,且樹木多為松柏,高低錯落,或直挺參天,或傾斜側出,禿筆細寫,勾畫細膩,富有張力,表現出了荊浩《筆法記》所論古松“不凋不榮,惟彼貞松。勢高山險,屈節以恭”的意態神韻。

吳鏡汀早期作品多以細筆設色,在臨摹中綜合運用古人畫法,然後根據自己的體悟,從而形成清新雅緻、俊逸灑脫的風格。在這幅作品上,可以探尋到他早期細膩疏闊而又清勁有力的畫風。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仿趙孟頫設色法》軸

縱135釐米,橫47釐米,紙本設色。款識:“己巳初春仿鷗波設色法,鏡汀吳熙曾。”己巳年為1929年,吳鏡汀時年25歲。

此圖臨摹的對象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畫面佈景簡中見繁,山勢奇麗,流水泛波,山石、梅樹以寫意筆法繪出,脫去精勾密皴之習。山巒以細密柔和的皴線勾勒出山體的凹凸層次,然後用淡彩和水墨暈染,顯得溼潤鮮活。特別是遠山與近景以色調區分開來,加上雲遮霧繞和漫山梅樹的烘托,營造出一片清麗出塵的山水效果。作者以淡墨暈染遠山,隱隱出沒於雲霧之間,愈顯幽曠蒼莽。近景取部分奇崛綿延的山石,青綠敷色,一株株梅樹從嶺上蔓延到嶺下,直至漣漪泛泛的一泓清波。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仿古山水》軸

縱103釐米,橫34釐米,紙本設色。畫上沒有作者款識,但鈐有“鏡汀”“吳熙曾印”二印。畫右上有吳鏡汀弟子啟功先生題款:“此吳鏡汀先生遺筆也,時當冠歲以前,正刻意摹古之際,考先生生平畫詣者,彌當寶惜之。一九七九年,啟功獲觀敬識。”根據此題款來看,此圖應當是創作於20世紀20年代,為吳鏡汀早期摹古之作。畫面佈局左虛右實,構圖舒朗簡括,設色清潤淡雅,意境開闊。佈局方面有明顯的南宋“一角半邊”畫法,只取半邊景緻,有南宋畫家夏圭的“夏半邊”筆意;畫右只留極小的一角山石於畫上,則參用了南宋畫家馬遠所創“馬一角”畫法,讓人對與畫左高山遙遙相對的山勢充滿聯想。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擬宋人筆意》軸

縱136釐米,橫34釐米,紙本設色。畫右上啟功先生題款:“世傳北宋人畫雪景立幀,明人呼為王摩詰(王維,唐代詩人、畫家)作,有王覺斯(王鐸,明末清初書畫家)詳跋及王湘碧(王鑑,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題簽,今藏博物院中。鏡翁此圖蓋擬其筆,第不作小雪寒色耳。後之得斯幀者,幸勿作近人觀。一九七九年,啟功。”鈐“啟功私印”“小乘客”二印。另有吳鏡汀“鏡汀”“鏡汀”“山陰吳熙曾鏡汀長年”三印。

此畫採用了北宋畫家慣用的全景式構圖風格,遠山在雲霧繚繞中空濛蒼遠,群山逶迤,峰巒疊嶂,棧道綿延,平中見險,繁中見奇,輔之以被寒風剝光樹葉的樹木、雞鳴犬吠相聞的村居等景觀,雖不見積雪滿途,一幅凜冽蕭瑟、氣象蕭疏的冬日山水寫生圖已是袒露無餘,具有強烈的寫實意味。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仿六如居士筆意》軸

縱95釐米,橫34釐米,紙本設色。款識:“仿六如居士筆意,鏡汀吳熙曾。”鈐“熙曾”白文印。作於20世紀40年代。

此畫仿唐寅(號六如居士)筆法,佈局疏朗開闊,風格秀逸清俊,筆墨細秀雅緻。山嶺以小斧劈皴為之,雖簡率而不失險峻。亭臺樓閣簡筆草草,掩映於霧靄之中。樹木以江南特有的楊柳為主,生長在水邊、橋畔、村舍,與王維《山水論》之“水斷處則煙樹……林密處則居舍”暗合。畫中人物眾多,刻畫工寫結合,線條清細,造型準確,或搬罾(zēng)撈魚,或撐篙駕舟,或蓑衣竹笠行走於小木橋上。令人閱之生出幾分甘老林泉的遁世之感。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摹叔明筆意》冊頁

縱32釐米,橫22釐米,紙本設色。款識:“摹叔明。”鈐“山陰吳熙曾鏡汀長年”白文印。作於20世紀20~30年代。

此圖仿元代著名畫家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筆意,採用高遠、深遠相結合的技法而作。尺幅雖小,卻景物繁複,群山環抱層巒疊嶂,溪流幽谷,古木參天,江渚淺灘,水波如鏡,石階徑道,房舍人物一一列入其中,自上而下佈滿整個畫面,與王蒙寫景稠密、佈局重山覆水的畫風相契合。以捲曲如蚯蚓的皴筆繪山石,淡墨勾石骨,焦墨皴擦,參用了王蒙善用的解索皴,輔之以牛毛皴,使山石巉巖顯得雄偉肅穆,富有立體感。山脊之上,以渴墨點苔,雙鉤繪松柏雜樹,墨色濃淡兼用,虛實相生,表現出林巒蒼鬱茂盛的藝術效果。整幅作品筆法沉著穩健,墨色層次豐富,設色清淡典雅,色墨互融,在有限的空間裡刻畫出一種山勢雄奇、草木華滋、溪流江平的寧靜安然的人物景觀。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仿思翁綠天庵圖》冊頁

縱30釐米,橫33釐米,紙本設色。款識:“癸未秋日鏡汀仿思翁綠天庵圖”鈐“吳熙曾”白文印

此圖仿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綠天庵圖》筆意繪製而成。董其昌《綠天庵圖》作於1585年秋天,後世摹本較多,吳鏡汀於癸未年(1943年)作此冊頁,以平遠之法構圖,雖取全景,卻主次分明,近實遠虛佈置得當,以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綠天庵圖》中的山水、庵堂、湖石、梧桐、芭蕉、嫩竹一一散佈其間,增添了局部的籬笆和扶杖而行的人物。佈局清疏簡淡,將庵堂處理在中景位置,突出了畫意主題。山丘簡筆草草,磯頭平渚,勾皴並用,青綠敷色,破筆點苔,河流留白而成,自然和諧。作者以濃墨畫庵堂、竹籬、新篁、樹葉,以淡墨畫芭蕉、樹身,以濃淡兼用畫湖石、人物,筆墨沉厚工整而腴潤秀雅,墨色運用明潔雋朗,畫意清秀中和。

掃描識別上方二維碼

可直接在收藏微店訂閱2018年《收藏》雜誌

[email protected]

启功之师吴镜汀之山水画十鉴

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