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導讀:齊白石有一口“壽材”,是他從家鄉帶到北京來的,擺在跨車衚衕住宅西間窗戶外的廊子上,棺上蓋著些防雨的油布。)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啟功:

齊白石把棺材

從長沙帶到北京

齊白石先生的名望,可以說是舉世周知的,不但中國人都熟悉,在世界各國中,也不是陌生人。他的篆刻、繪畫、書法、詩句,都各有特點,用不著在這裡多加重複敘述。現在要寫的,只是我個人接觸到的幾件軼事,也就是老先生生活中的幾個側面,從這裡可以看到他的生活、風趣,對於從旁印證他的性格和藝術的特點,大概也不是沒有點滴的幫助吧!

我有一位遠房的叔祖,是個封建官僚,曾買了一批松柏木材,就開起棺材鋪來。齊先生有一口“壽材”,是他從家鄉帶到北京來的,擺在跨車衚衕住宅西間窗戶外的廊子上,棺上蓋著些防雨的油布,來的客人常認為是個長案或大箱子之類的東西。一天老先生與客人談起棺材問題,說道“我這一個……”如何如何,便領著客人到廊子上揭開油布來看,我才吃驚地知道了那是一口棺材。這時他已經委託我的這位叔祖另做好木料的新壽材,尚未做成,這舊的也還沒有換掉。後來新的做成,也沒放在廊上,廊上擺著的還是那個舊的。客人對於此事,有種種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為老先生好奇,有人認為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噱頭”,有人認為是“達觀”的表現。後來我到過了湖南的農村,才知道這本是先生家鄉的習慣,人家有老人,預製壽材,有的做出板來,有的做成棺材,往往放在戶外窗下,並沒什麼稀奇。那時我以一個生長在北京城的青年,自然不會不“少見多怪”了。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國畫大師齊白石)

我的認識齊先生,即是由我這位叔祖的介紹,當時我的年齡只有十七八歲。我自幼喜愛畫畫,這時已向賈羲民先生學畫,並由賈先生介紹向吳鏡汀先生請教。對於齊先生的畫,只聽說是好,至於怎麼好,應該怎麼學,則是茫然無所知的。我那個叔祖因為看見齊先生的畫大量賣錢,就以為只要畫齊先生那樣的畫便能賣能,他卻沒想,他自己做的棺材能賣錢,是因為它是木頭做的,如果是紙糊的即使樣式絲毫不差,也不會有人買去做秘器。即使是用澄心堂、金粟山紙糊的也沒什麼好看,如果用金銀鑄造,也沒人抬得動啊!

齊先生大於我整整五十歲,對於我很優待,大約老年人沒有不喜愛孩子的。我有一段較長時間沒去看他,他向胡佩衡先生說:“那個小孩子怎麼好久不來了?”我現在的年齡已經超過了齊先生初次接見我時的年齡,回顧我在藝術上無論應得多少分,從齊先生學了沒有,即由於先生這一句殷勤的垂問,也使我永遠不能不稱他老先生是我的一位老師!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國畫大師齊白石)

齊先生早年刻苦學習的事,大家已經傳述很多,在這裡我想談兩件重要的文物,也就是齊先生刻苦用功的兩年“物證”:一件是用油竹紙描的《芥子園畫譜》,一件是用油竹紙描的《二金蝶堂印譜》。那本畫譜,沒畫上顏色,可見當時根據的底本並不是套版設色的善本。即那一種多次重翻的印本,先生描寫的也一絲不苟,連那些枯筆破鋒,都不“走樣”。這本,可惜當時已殘缺不全。尤其令人驚歎的是那本趙之謙的印譜,我那時雖沒見過許多印譜,但常看蘸印泥打印出來的印章,它們與用筆描成的有顯著的差異,而宋元人用的墨印,卻完全沒有見過。當我打開先生描的那本譜時,驚奇地、脫口而出地問了句話:“怎麼?還有黑色印泥呀?”及至我得知是用筆描成的,再仔細去看,仍然看不出筆描的痕跡。慚愧呵!我少年時學習的條件不算不苦,但我竟自有兩部《芥子園畫譜》,一部是巢勳重摹的石印本,一部是翻刻的木板本,我從來沒有從頭至尾臨仿過一次。今天齊先生的藝術創作,保存在國內外各個博物館中,而我在中年青年時也曾有些繪畫作品,即使現在偶然有所存留,將來也必然與我的骨頭同歸腐朽。諸位青年朋友啊,這個客觀的真理,無情的事例,是多麼值得深思熟慮的啊!這裡我要說明齊老先生在青年時得到參考書的困難,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細地複製下來,以備隨時翻閱借鑑,在艱難的條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他那種看去橫塗豎抹的筆畫,又是怎樣走過精雕細琢的道路的。我也不是說這種精神只有齊先生在清代末年才有,即如在浩劫中,我們學校裡有不少同學偷偷地借到幾本參考書,沒日沒夜地抄成小冊後,還訂成硬皮包脊的精裝小冊,這豈能不說是那些罪人們滅絕民族文化罪惡企圖意外地相反後果呢!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國畫大師齊白石)

齊先生送給過我一冊影印手寫的《借山吟館詩草》,有樊樊山先生題簽,還有樊氏手寫的序。冊中齊先生抄詩的字體扁扁的,點畫肥肥的,和有正書局影印的金冬心自書詩稿的字跡風格完全一樣的,那時王壬秋先生已逝,齊先生正和樊山先生往來,詩草也是樊山選定的。齊先生說:“我的畫,樊山說像金冬心,還勸我也學冬心的字,這冊即是我學冬心字體所寫的”其實先生學金冬心還不止抄詩稿的字體,金有許多別號,齊先生也曾一一仿效。金號“三百硯田富翁”,齊號“三百石印富翁”,金號“心出家庵粥飯僧”,齊號“心出家庵僧”,亦步亦趨,極見“相如慕蘭”之意。但微欠考慮的是:田多為富,印多為貴,兼官多的人,當然俸祿多,但自古官僚們卻都諱言因官致富,大概是怕有貪汙的嫌疑。如果稱“三百石印貴人”豈不更為恰當。又粥飯僧是寺院中的服務人員,熬粥做飯,在和尚中地位是最為卑下的。去了“粥飯”二字,地位立刻提高了。老先生自稱木匠,而不甘作粥飯僧,似尚未達一間。金冬心又有“稽留山民”的別號,齊先生則有“杏子塢老民”之號,就無從知是模擬還是另起的了。金冬心別號中最怪的是“蘇伐羅吉蘇伐羅”,因冬心又名“金吉金”,“蘇伐羅”是外來語“金”的音譯,把兩個譯音字夾著一個漢字“吉”字來用,竟使得齊老先生束手無策。膽大如斗的齊先生,還沒敢用“齊懷特斯動(“懷特斯動是英語“白石”二字音譯”)。我還記得,當年我雙手捧過先生面賜的那本《借山吟館詩草》後,又聽先生講了如何學金冬心的畫和字,我就問了一句:“先生的詩也學金冬心了。”先生說:“金冬心的詩並不好,他的詞好。”我當時只有一小套石印的《金冬心集》,裡邊沒有詞,我忙向先生請教到哪去找冬心的詞。先生回答說:“他是博學鴻詞啊!”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國畫大師齊白石)

齊先生對於寫字,是不主張臨帖的。他說字就那麼寫去,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他又說碑帖裡只有李邕的《雲麾李思訓碑》最好。他家裡掛著一副宋代陳搏寫的對聯拓本:“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摶(下有“圖南”印章)。”這聯的字體是北魏《石門銘》的樣子,這十個字也見於《石門銘》裡。但是擴大臨寫的,遠看去,很似康南海寫的。老先生每每對人誇獎這副對聯寫的怎麼好,還說自己學過多次總是學不好,以說明這聯上字的水平之高。我還看見過齊先生中年時用篆書寫的一副聯:“老樹著花偏有態,春蠶食葉例抽絲。”筆畫圓潤飽滿,轉折處交代分明,一個個字,都像老先生中年時刻的印章,又很像吳讓之刻的印章,也像吳昌碩中年學吳讓之的印章。又曾見到他四十多歲時畫的山水,題字完全是何子貞樣。我才知道老先生曾用過什麼功夫。他教人愛怎麼寫就怎麼的理論,是他老先生自己晚年想要融化從前所學的,也可以說是想擺脫從前所學的,是他內心對自己的希望。當他對學生說出時,漏掉了前半。好比一個人消化不佳時,服用藥物,幫助消化。但吃的並不甚多,甚至還沒吃飽的人,隨便服用強烈的助消化劑,是會發生營養不良症的。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周總理與齊白石)

有一次我向老先生請教刻印的問題,先生到後邊屋中拿出一塊壽山石章,印面已經磨平,放在畫案上。又從案面下面的一層支架上掏出一本翻得很舊的《六書通》,查了一個“遲”字,然後拿起墨筆在印面上寫起反的印文來,是“齊良遲”三個字。寫成了,對著案上立著的一面小鏡子照了一下,鏡中的字都是正面的,用筆修改了幾處,即持刀刻起來。一邊刻一邊向我說:“人家刻印,用刀這麼一來,還那麼一來,我只用刀這麼一來。”講說時,用刀在空中比劃。即是每一筆畫,只用刀在筆畫的一側刻下去,刀刃隨著筆畫的軌道走去就完了。刻成後的筆畫,一側是光溜溜的,另一側是剝剝落落的。即是所謂的“單刀法”。所說的“還那麼一來”,是指每筆畫下刀的對面一邊也刻上一刀。這方印刻完了,又在鏡中照了一下,修改幾處,然後才蘸印泥打出來看,這時已不再作修改了。然後刻“邊款”,是“長兒求寶”,下落自己的別號。我自幼聽說過:刻印熟練的人,常把印面用墨塗滿,就用刀在黑麵上刻字,如同用筆寫字一般。這個說法,流行很廣,我卻沒有親眼見過。我在未見齊先生刻印前,我想像中必應是幼年聽到的那類刻法,又見齊先生所刻的那種大刀闊斧的作風,更使我預料將會看到那種“鐵筆”在黑色石面上寫字的奇蹟,誰知看到了,結果卻完全兩樣,他那種小心的態度,反而使我失望,遺憾沒有看到那樣鐵筆寫字的把戲。這是我青年時的幼稚想法,如今漸漸老了,才懂得:精心用意地做事,尚且未必都能成功;而鹵莽滅裂地做事,則絕對沒有能夠成功的。這又豈但刻印一藝是如此呢?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齊先生畫的特點,人所共見,親見過先生作畫的,就不如只見到先生作品的那麼多了。一次我看到先生正在作畫,畫一個漁翁,手提竹籃,肩荷釣竿,身披蓑衣,頭戴箬笠,赤著腳,站在那裡,原是先生常畫的一幅稿本。那天先生鋪開紙,拿起炭條,向紙上仔細端詳,然後一一畫去。我當時的感想正和初見先生刻印時一樣,驚訝的是先生畫筆那樣毫無拘束,造形又那麼不求形似,滿以為臨紙都是信手一揮,沒想到起草時,卻是如此精心!當用炭條畫到膝下小腿到腳趾部分時,只見畫了一條長勾短股的九十度的線條,又和這條線平行著另一畫個勾股。這時忽然抬頭問我:“你知道什麼是大家,什麼是名家嗎?”我當時只曾在《桐陰論畫》上見到秦祖永評論明清畫家時分過這兩類,但不知怎麼講,以什麼為標準。既然說不出具體答案來,只好回答:“不知道”。先生說:“大家畫,畫腳,不畫踝骨,就這麼一來,名家就要畫出骨形了。”說罷,然後在這兩道平行的勾股線勾的一端畫上四個小短筆,果然是五個腳的一雙腳。我從這時以後,大約二十多年,才從八股文的選本上見到大家名家的分類,見到八股選本上的眉批和夾批,才瞭然《桐陰論畫》中不但分大家名家是從股選本中來的,即眉批夾批也是從那裡學來的。齊先生雖然生在晚清,但沒聽說學做過八股,那麼無疑也是看了《桐陰論畫》的。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齊白石一家)

一次談到畫山水,我請教學哪一家好,還問老先生自己學哪一家。老先生說:“山水只有大條子(即石濤)畫的好。”我請教好在哪裡?老先生說:“大條子畫的樹最直,我畫不到他那樣。”我聽著有些不明白,就問:“一點都沒有彎曲處嗎?”先生肯定地回答:“一點都沒有的。”我又問當今還有誰畫的好?先生說:“有一個瑞光和尚,一個吳熙曾(吳鏡汀先生名熙曾)這兩個人我最怕。瑞光畫的樹比我畫的直,吳熙曾學大條子的畫我買過一張。”後來我問起吳先生,先生說確有一張畫,是仿石濤的。在展覽會上為齊先生買去。從這裡可見齊先生如何認為“後生可畏”而加以鼓勵的。但我自那時以後,很長時間,看到石濤的畫,無論在人家壁上的,還是在印本畫冊上的,我都懷疑是假的。旁人問我的理由,我即提出“樹不直”。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國畫大師齊白石)

齊先生最佩服吳昌碩先生,一次屋內牆上用圖釘釘著一張吳昌碩的小幅,畫的是紫藤花。齊先生跨車衚衕住宅的正房南邊有一道屏風門,門外是一個小院,院中有一架紫藤,那時正在開花。先生指著牆上的畫說:“你看,哪裡是他畫的像葡萄藤(先生稱紫藤為葡萄藤,大約是先生家鄉的話)分明是葡萄藤像它呀!”姑且不管葡萄藤與畫誰像誰,但可見齊先生對吳昌碩是如何推重的。我們問起齊先生是否見過吳昌碩,齊先生說兩次到上海,都沒有見著。齊先生曾把石濤的“老夫也在皮毛類”一句詩刻成印章,還加跋說明,是吳昌碩有一次說當時學他自己的一些皮毛就能成名。當然吳所說的並不是專指齊先生,而齊先生也未必因此便多疑是指自己,我們可以理解,大約也和鄭板橋刻“青藤門下牛馬走”印是同一自謙和服善吧!

啟功:齊白石把棺材從長沙帶到北京

(國畫大師齊白石)

齊先生在出處上是正義凜然的,抗日戰爭後,偽政權的“國立藝專”送給他的聘書,請他繼續當藝專的教授,他老先生即在信封上寫了五個字“齊白石死了”,原封退回。又一次偽警察挨戶要出人,要出錢,說是為了什麼事。他和齊先生表白他沒教齊家出人出錢,因此便提出要齊先生一幅畫,先生大怒,對家裡人說:“找我的柺杖來,我去打他。”那人聽到,也就跑了。

齊先生有時也有些舊文人自造“佳話”的興趣。從前北京每到冬天有菜商推著手推獨輪車,賣大白菜,用戶選購,作過冬的儲存菜,每一車菜最多值不到十元錢。一次菜車走過先生家門,先生向賣菜人說明自己的畫能值多少錢,自己願意給他畫一幅白菜,換他一車白菜。不料這個“賣菜傭”並沒有“六朝煙水氣”,也不懂一幅畫確可以抵一車菜而有餘,他竟自說:“這個老頭兒真沒道理,要拿他的假白菜換我的真白菜。”如果這次交易成功,於是“畫換白菜”,“畫代鈔票”等等佳話,即可不脛而走。沒想到這方面的佳話並未留成,而賣菜商這兩句煞風景的話,卻被傳為談資。從語言上看,這話真堪《世說新語》;從哲理上看,畫是假白菜,也足發人深思。明代收藏《清明上河圖》的人如果參透這個道理,也就不致有那場禍患。可惜的是這次佳話,沒能屬於齊先生,卻無意中為賣菜人所享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