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蛙也需要科學方法,來聽聽別人的經驗

稻田養蛙也需要科學方法,來聽聽別人的經驗

稻田養蛙是近來興起的一種新型的綠色生態養殖模式,將水稻種植和蛙類養殖有機結合起來,互利共生。

稻田養蛙,不僅解決了青蛙市場的資源緊缺問題,而且見效快,收益好,是促進咱們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門路。

一、稻田改造

選擇地域寬闊,通訊、交通方便,水源充足且無汙染的稻田,四周用1.8米高的密網把稻田圍起,在進、出水口設置鐵絲網,以防青蛙外逃。

加固加高田埂。在稻田中央挖出1個佔稻田面積1/5的小池塘並用網片圍起,池塘面積80平方米-120平方米

如果稻田太大,中間可設若干個小池塘,水深為

40釐米。從田埂架設木板橋到小池塘岸邊,以便投餌和日常管理。小池塘上空設有直徑0.5釐米的水管。

二、蝌蚪放養

用生石灰15公斤對小池塘進行幹法清塘,7天後注水深40釐米,加入發酵過的有機肥150公斤。5天后入塘。選擇優質健壯、規格整齊的越冬蝌蚪,經消毒,每畝稻田放養5000尾

三、蝌蚪飼養管理

1、水質管理:保持水質肥爽。池塘在保持微流水的同時,保證水質不惡化。

2、餌料投餵:多次少量為宜。喂以浮性粉狀自配飼料,直至變態。

四、幼蛙攝食訓養

幼蛙變態收尾後開始攝食。在小池塘中央設置底為鐵絲網,框為光滑半圓木的餌料臺,每天投餵活餌(如小魚、蚯蚓)及浮性顆料飼料

投餵時從餌料臺上空水管中進水,引動浮性顆粒飼料。則開始時活餌料所佔比例較大,隨後逐漸減少,直至完全投餵人工飼料。

餌料必須新鮮,每隔一定時間投餵藥餌料。此時幼蛙體重已經有0.1公斤以上,併產生了定點攝食習慣,可以把小池塘周邊的圍網打開,讓蛙進入稻田。

五、飼養管理

幼蛙入田後,首先要保持田間水質清爽

,經常檢查進出水口和田埂的保水性能,防止旱、澇

其次是防止鳥蟲害,防蛙類逃跑

再次是預防疾病。蛙類發病主要源於外傷感染,要以預防為主,在小池塘中定時掛袋消毒,遇有病時應及時分離,並加大藥量進行消毒,同時投餵藥餌。

其四,投餌時做到定質、定量、定時、定位

其五,按蛙體大小及時分開。每個月篩選1次,把大的青蛙選出,放於備用池中,加大飼養強度,擇價出售。

在選擇當中不能用手抓、網兜,只能用軟質布兜,以防病菌感染和機械損傷。經試驗證明,用手抓的青蛙成活率低於50%。

溫馨提示:

青蛙的品種很多,例如有黑斑蛙、虎皮蛙。但這兩種蛙因為是保護動物,對養殖的成本、場地等要求非常高,所以要辦理馴化繁殖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比較難。

建議可以養殖田雞,要挑選已經辦理了野生動植物馴化繁殖許可證的公司進行引種。但田雞養殖對場地有要求,稻田裡養殖不大合適,因為田雞養殖要在一定的海拔高度才能更好的生長,還必須有獨立的水系。

對於養殖的種蛙如果自己去野外捕捉,必須到農業局辦理捕捉許可證,但是野生田雞馴養會有一定的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