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科學發明——遂川“龍泉碼” 國家級非遺項目,你瞭解多少?

神奇的科學發明——遂川“龍泉碼” 國家級非遺項目,你瞭解多少?

遂川的“龍泉碼”,又稱“龍泉碼價”,是木材商品流通中的一種具有科學性與實用價值的計價方法。在物理學上有獨特的潛在價值。它是明末忠臣抗清英雄郭維經和他女兒郭明珠共同發明的。

神奇的科學發明——遂川“龍泉碼” 國家級非遺項目,你瞭解多少?

郭維經(1588—1646),字六修,號雲機,江西遂川(龍泉)縣人。生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八月。天啟四年(1642年)中舉人,第二年考取進士。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任南京御史。明王朝崩潰後,繼續在南明福王(朱由崧)及唐王(朱聿鍵)小朝廷供職。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唐王詔他為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又晉升吏、兵二部尚書,總理湖廣、廣東、江西等五省軍務。第二年奉命率師援贛,抗禦清兵,十月間兵敗城破,盡節自焚於贛州嵯峨寺,終年59歲。

清乾隆為旌表郭維經的忠烈,在其家鄉五斗江鄉三溪郭家立了一座《尚書第》牌坊,上賜書“宇宙正氣”四字。

郭維經步入任途的十幾年間正是明朝的多事之秋,朝廷政治腐敗,人民苦難深重,他屢次上疏抨擊時弊,聲斥奸佞,因此得罪了權臣,甚至由於“刺帝”而激怒了皇上。

神奇的科學發明——遂川“龍泉碼” 國家級非遺項目,你瞭解多少?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郭維經的母親去世,他告假回家居喪,在家鄉一直待了六年。史書上說他“屢薦不起”。

他深知朝廷無望,但報國之志未泯,日夜憂心忡忡念著國事。在家鄉期間他一邊關心地方事業,一邊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

有一天,夕陽西下,他獨自在田野漫步,目望遠方沉思,忽然一群肩扛著粗大杉木的漢子從他身邊走過。他們個個滿頭大汗,非常艱難吃力。郭維經步隨其後,一直看到他們把木頭卸在“木倉”上。趁著他們坐在地上歇息,郭維經關切地問便關切地問,這樣的苦活一天能攢多少錢,他們說體力強的一天能換四升多米的工錢,一般的只有兩三升米,摻些雜糧勉強維持一家五六口一天的糧食。當問到怎樣計算報酬時,大家指著場上大小成堆的“木倉”說,是按照堆積的大小估計的。郭維經看著那些大小成堆、粗大杆長的木頭,就是面前這些人從山上一根根搬下來的。他細看這些人,雖然肩上都墊著一塊厚厚的“肩坎”,但從破衣口上露出的肩膀都有一塊紅黑的疤痕,郭維經心裡一陣難過。經瞭解,林農賣給木商也是按照這種估堆法計價的。這位平常總是牽掛國事的御史大人不禁喟然長嘆,又添了一塊心病。他想,一定要改變這種極不公平的計價方法。

神奇的科學發明——遂川“龍泉碼” 國家級非遺項目,你瞭解多少?

天色已晚,他低頭沉思,走在回家的路上。晚上他無心看書,在床上輾轉未眠,直到天亮。第二天,他又走到堆木場上徘徊觀察。接連幾天都是這樣。他的女兒郭明珠是個聰明女子,發現父親總是心事重重,便上前探問。郭維經向來很寵愛女兒,便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她,問她有什麼辦法。聰明善良的郭明珠理解父親的心情,平時在父親的薰陶下也很同情百姓的疾苦,她馬上便和父親來到了堆木場上,父女倆一邊察看,一邊用繩子仔細測量那些木材的長短大小,認真比較、推敲。回到家裡,兩人又在燈下把測量到的數據琢磨計算,經過一個月的苦心鑽研,並且和鄉親林農們商量切磋,反覆修改、實踐,終於發明了一種公平合理的新的計碼定價法則。

他們用六十根長短不一的線,表示六十個年齡不同,徑級各異的杉條,然後又總結了不同年齡杉木的縱向和橫向生長的關係,以線段的長短度表示材積的大小。但後來根據實踐,發現杉木的材積增長在每一年齡階段內,年增長量是算術級增長的,當年齡超過這個年齡段的上限時,其材積增長有個突轉,據此調整六十根絲線的長短比例,再根據絲線的長短對應於材積的大小擬訂碼價等級。他們把六十根絲線劃為八個碼名,一百二十個等級,所以說“龍泉碼價”的形成的是按木材體積計算產生出來的。

神奇的科學發明——遂川“龍泉碼” 國家級非遺項目,你瞭解多少?

通過進一步的總結實踐,他們又巧妙地將斤、兩、錢、分重量計算單位用於木材交易,把木材重量轉化為“斤”、“兩”、“錢”、“分”。以五尺大的杉木定為“一斤”(老秤十六兩為一斤,碼價為十六兩零三分),三尺之木定為一兩(碼價為一分五釐)。基數定位後,其它木材規格按尺碼大小和使用價值,合理確定碼價。

“龍泉碼價”從發明到現在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積表。

神奇的科學發明——遂川“龍泉碼” 國家級非遺項目,你瞭解多少?

郭維經一生忠烈,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最後投身於抗清鬥爭,戰死沙場,對民眾生產交易中的木材碼價傾盡心血;他女兒郭明珠在父親的民族思想薰陶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出了這樣一個科學奇蹟。可以說“龍泉碼”是我國“林業科技上的奇葩”,是郭維經父女愛國愛民思想的結晶。史料上稱他“公為人曠達無城府,至事關天下利害輒義形於色。居鄉恂恂延接後學,修城池,創復形勝,正官斛,均驛傳,邑人至今賴之,其中“正官斛,邑人至今賴之”便是指郭維經父女發明研究“龍泉碼”一事,從而說明了父女倆研究制定的“龍泉碼”一直廣為流傳,長期使百姓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