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一代梟雄曹操曾說:“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一代軍事名家的這句評語,使得“丹陽精兵”名留青史。

“丹陽兵”指出身揚州丹陽郡一帶的士兵,大致包括今皖南、蘇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帶。他們之所以神勇,是因為丹陽郡是山越人的聚居地,山越民風強悍,驍勇善戰,是各方霸主想招募的重要兵源。所以它的強大,不在於某一具體部隊,而在於人的平均質素。早在三國前的兩漢時期,丹陽兵幾乎就是精兵的代表,聞名天下。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據載,西漢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令名將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至浚稽山迎戰匈奴。匈奴單于召八萬多精銳鐵騎圍攻漢軍,竟連遭敗績。單于當時驚歎道:“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打算退兵時,有名個漢軍告密說李陵軍中箭支將盡,且沒後援,匈奴才拼死惡戰。漢軍雖然傷亡慘重,五千軍兵僅四百餘人撤回關內,但此戰令匈奴膽寒。這五千精兵,丹陽兵是主要構成部分,有小部分是楚地的士兵。

直到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丹陽兵在多名豪傑的率領之下,發揮巨大作用。早在曹操討伐董卓時期,因貪功冒進幾全軍覆沒,及後與夏侯惇一起去丹陽募兵,最終揚州刺史陳溫為曹操招募了一千多名“廬江上甲”。另外徐州老軍閥陶謙。他是丹陽人,手中雖非猛將如雲,但是握有老本精銳“丹陽兵”三萬。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陶謙倚仗他們打敗黃巾武裝,坐穩徐州。史載:“張角之亂,此邦獨以保險助國,為漢所嘉。”後來,曹操三攻徐州不克,也因為丹陽兵的厲害。到了劉備增援陶謙抗曹時,當時劉備勢力極薄,陶謙就送他四千丹陽兵;這支精兵成了劉備“家底”,及後跟隨劉備轉戰,立下戰功。

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等史料記載,江東的孫堅死後數年,其長子孫策“志在立事”,去找袁術要求將父親生前的舊部交回統領,但袁術為人反覆,言而無信。最終孫策的堅持下,以一千多老弱殘兵換來自由之身,再去丹陽募兵,配合幾十匹馬,就成為了孫策的最初家底。

當時丹陽的新郡守是周尚,其侄兒就是三國名將周瑜。周瑜前往丹陽探望叔父期間遇上孫策,二者配合之下接連征戰獲勝,孫策亦慢慢積聚數萬士兵。他繼續向吳、會稽等郡進軍時,卻讓周瑜“還鎮丹陽”,因孫策深知要想平定江東成一方諸侯,一定離不開丹陽的兵源等物資,必須堅守丹陽根據地。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孫策發跡之初,主要得益於周瑜及丹陽。他自己也說:“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陽,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當中周瑜的“發眾及船糧”,也就是派遣丹陽兵和輸送丹陽的戰略物資。丹陽在東吳的地位舉足輕重,歷任郡守都是吳主親信重臣,如程普、太史慈、黃蓋、韓當等。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到了三國末期,東吳之所以能在國力遠不如魏國下“偏安”,也離不開丹陽兵的死戰。孫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魏軍分三路攻吳,其中七萬大軍猛攻東興,守軍告急,諸葛恪親率四萬丹陽兵馳援,援軍趕到陣前,脫去衣甲,只帶短刀盾牌衝殺,魏軍死傷過半慘敗。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晉大舉攻吳。丹陽郡守岑瑩率五千丹陽兵,以青巾縛頭決死,多次向晉軍陣地衝鋒,竟能突破晉國大軍堅固防線。

東吳政權在同年投降,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但“丹陽兵”令人聞風喪膽的戰力,足以流世。到了晉代以後,丹陽郡民風強悍的山越人,或被剿滅,或被安撫出山,漸至被同化,丹陽“精兵”的光彩就真正成為了歷史。

東漢末年丹陽郡屬於揚州,其轄境相當現在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江蘇省大茅山和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以及浙扛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北地區,轄境內群山起伏,連綿不絕,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說:“丹陽山險,民多果勁,……丹陽地勢險阻,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周旋數千裡,山谷萬重,其幽邃民人,未嘗入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惡,鹹共逃竄。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狄之騰木也。時觀間隙,出為寇盜,每致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這段記載,對丹陽地區的特點,以及丹陽人民的性格,描繪得淋漓盡致,現在的人們看來還感到栩栩如生。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就丹陽來說,“山谷萬重”,“地勢險阻”,“周旋數千裡”,這是一個廣袤的叢山地區,而且山出銅鐵,又給鑄造兵器提供了豐富資源。至於居住於叢山之中的人民,“未嘗入城邑”,“白首於林莽”,見到進山的官吏,則“皆仗兵野逸”,這是指世代居住山中包括越族在內的“山民”(“山越”);此外,被官府視為“逋亡宿惡”的平原居民,為了逃避壓迫和懲罰,“鹹共逃竄”,相率舉家進山,也大多成為當地豪族的部曲或田客。無論原居深山或從平原遷徙而來,為了自衛和反抗,他們都“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富於戰鬥力。由於人們長期生活在深山叢莽之中,“升山赴險,抵突叢棘”,有如魚遊深淵,猿猴騰樹。在山中豪族率領下,一有機會就“出為寇盜”。當官府出兵攻討時,戰勝則蜂擁而至,戰敗則如“鳥竄”,仍進入深山。《後漢書》、《三國志》有關史料所說的“山民”或“山賊”,基本如此,《諸葛恪傳》的這條史料,具有典型意義;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生活在丹陽叢山中的居民,由於“好武習戰”,是最好的士兵來源;如上所說,山中出鋼鐵,又為製造武器提供了條件。前引《江表傳》所述袁術與孫策的對話,就指出丹陽是“精兵之地”,而“丹陽兵”也因之著稱於時。(“丹陽兵”一詞,見《三國志·魏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又見同書《蜀志》的《劉備傳》。東漢末年以來,統治者經常赴丹陽募兵。靈帝時,大將軍何進曾派都尉毌丘毅到這裡募兵(《三國志·蜀志·劉備傳》)。《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說:“太祖(曹操)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無疑,曹操從丹陽太守周昕那裡得到的兵眾,屬於“丹陽兵”。以後,周昕還不斷給曹操輸送士卒,達萬餘人之多,當然也是“丹阻兵”(《三國志·吳志·孫靜傳》注引《會稽典錄》)。此外,《三國志·蜀志·劉備傳》說,徐州刺史陶謙曾經將丹陽兵四千補充劉備的隊伍;陶謙是丹陽人(《三國志·魏志·陶謙傳》),這批“丹陽兵”應該從家鄉招募而來。據有丹陽郡,掌握一支“好武習戰”的“丹陽兵”,對當時割據者來說,是富有極大吸引力的。從而可以理解,孫策為什麼將丹陽郡作為平定江東的重要根據地,並作為既定策劃的一個主要環節。

三國精銳丹陽兵,曾讓陶謙雄霸一方,助孫策雄踞江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