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給扶貧工作插上騰飛翅膀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讓鹽鹼地變高產田,讓好農貨走出大山。這分別是袁隆平老人的願望和阿里巴巴的社會責任。2018年6月13日,兩者有了聯結點。”由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海水稻”研發團隊已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達成合作共同致力於脫貧工作。這項合作將整合阿里巴巴集團新零售、大數據等資源,全力幫鹽鹼地農戶拓寬銷售渠道,切切實實讓群眾獲得收入,讓群眾真正有幸福感。

當前社會飛速前行,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已經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節點,幫助全民脫貧,共同邁向小康已經成為了社會發展共識。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談到2020年脫貧任務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全社會要行動起來,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不斷奪取新勝利”。

扶貧工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給困難地區群眾一次錢財,不如教群眾如何獲得收入。扶貧工作必須要講方法,要推動困難地區的群眾建立自主扶貧的觀念。當前,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進入攻堅階段,如何利用當前的各項技術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成為了眾多有擔當的科學家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正在思考的問題。

其實有些時候不是群眾脫不了貧,而是沒有契合他們脫貧的真正方法。例如,“海水稻”研發團隊就解決了在鹽鹼地和灘塗土地上種植糧食的問題,讓其重新煥發了新的致富生機。

日前,經中央領導同志同意,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2018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其中提到要“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著力在彌合貧困地區“數字鴻溝”、發展農村電商、網絡扶智、互聯網+醫療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新的重要貢獻。”這一文件則更是對互聯網扶貧提供了政策保證,對互聯網扶貧寄予了濃厚期望。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實施網絡扶貧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扶貧工作隨時隨地、四通八達,讓貧困地區群眾在互聯網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

新時代,新作為,更要有新思維。在網絡扶貧的道路上,阿里巴巴可謂是走在前列。自2014年阿里巴巴農村戰略啟動以來,興農扶貧項目覆蓋了中國29個省市近700個縣,孵化培育出了高郵鹹鴨蛋等160多個區域農業品牌,上線了500多個興農扶貧產品,建設了響水大米等33個淘鄉甜種植示範基地。在阿里巴巴零售平臺上有超過1千億元的農產品年銷售額。這充分說明,當傳統遇上互聯網,是可以擦除絢爛的致富火花的,說明電商在困難地區是大有可為的。

如今,互聯網+技術已非常成熟,各項事業都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扶貧工作更不應落後。此次袁隆平院士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合作就是為了讓困難地區的群眾感知網絡,觸碰網絡,使用網絡,巧妙利用網絡真正脫貧,應當成為當前扶貧工作的一個典範樣本。

必須強調,扶貧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扶貧數據”而讓困難群眾虛假脫貧,而是需要花大氣力,下到基層,瞭解困難群眾的真正所需,替他們“搭橋修路”,讓他們有脫貧信心,幫助他們因地制宜學會盈利之道才是真扶貧。

(未來網特約評論員 鹿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