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端午問天

嚴學章/文

(2012年6月23日)

端午節這天,神九航天員將在太空完成首次手控交會對接。這般天上人間一體化的景象,意味深長。

中國有端午節,有中秋節,這兩個不同的傳統節日,因地上的端午和太空的神九不期而至,就有了別樣的關聯,別樣的“對節”——兩個不同節日的對接。

中秋節源於嫦娥奔月的故事;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故事。嫦娥奔月歌頌美好的愛情,關於家;屈原投江祭奠赤誠的愛心,關於國。中秋節人們品嚐月餅,仰望天際;端午節人們品嚐香粽,俯視海江。月餅是圓的,像一輪圓月;香粽是菱形的,像星星點點。神九叫神舟九號,是人們放飛天際的龍舟;端午節裡賽龍舟,是嫦娥下凡遨遊江湖的飛船。中秋節其意在天上,端午節其旨在人間。中秋節、端午節、龍舟、飛船、月餅、香粽,如此的天上人間,如此的天人合一……

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中國航天員的出發地,那棟建築叫問天閣。屈原在兩千年前行吟江畔,曾連篇累牘地向天發問,完成了他的不朽詩章——天問。人啊人,總是被無奈的世俗裹挾著,緊緊地捆綁著,渴望自由卻又難得自由,嚮往自由而又不得自由。於是便問,問書問人,叫做學問。那麼多的疑惑是書是人無法解答的,便問地。地回答不了,便問天。茫茫宇宙,天地無言,問而無答,問而無果,屈原便投了江,嫦娥便奔了月,走到另外一個世界裡去問。屈原究竟問到了什麼?嫦娥究竟問到了什麼?世俗的人們又以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中秋節,去問嫦娥問屈原,問遍天上人間,問遍世界大千,問遍古往今來。縱使沒有結果,還要不間斷地問詢下去,這便是人的信念,更是人類的終極關懷。

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人,這個靈長類的高級動物,與低級動物的重要區別,就在於有問題意識。問天問地,根本處是對人自身的發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是人類對自身的最終極最徹底發問。屈原的天問,代表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問題意識,是中國精英階層的深層憂患和詰問。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且不斷髮展,正是因為有屈子這般被稱為“士”的深層地不斷髮問。問著問著,有了百家爭鳴的縱橫捭闔。問著問著,有了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問著問著,有儒家的仁義、道家的有無、釋家的色空;問著問著,有了宋明理學和清代樸學。問著問著,有了科學上的中國四大發明和文藝上的中國詩書畫。近現代,毛先生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才有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時期,鄧先生摸著石頭過河式的發問,才有了中國當下的富強繁榮。人類的發展,就是一部不斷髮問不斷問下去的歷史。當下的中國,同樣是問題中的中國,大到和平與發展的大問題,中到南海問題的糾結,小到民生的衣食住行,要使這麼多的問題得以解決,既需要嫦娥奔月般的詩性問天,更需要屈子投江式的仁性天問。問天與天問,是一種博愛大愛,是一種關係國家民族命運的大格局大擔當。端午節裡神九在太空的吻與別,是現實版的嫦娥奔月,而與此同時,“蛟龍號”大洋下潛衝擊7000米深度,更似對屈子投江精神的超越。

問何時,“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2012年端午節這天,中國有了

2012年6月23日,端午節於北京

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嚴學章端午節寫的文章,天問天蒼蒼,問天天茫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