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為什麼只有端午節是紀念人的?

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中國有很多已經傳承千年的傳統節日,但是好像只有端午節是用來紀念人的。說起端午我們都知道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端午節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伍子胥、曹娥也都是紀念對象。只是屈原最出名,而且死的太悲壯,所以後人對他的渲染要多出很多。“端午”這個詞從西晉就已經開始出現,但是端午的具體起源目前還沒有辦法確定,說法也是很多,更有人覺得屈原只是故意和端午綁在一起,目的就是為了讓古人學習這種愛國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為什麼只有端午節是紀念人的?

其仔細想想,中國古代有名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只有屈原能有專門紀念自己的節日呢?當然端午節也不是說屈原給定的,而是屈原的精神和愛國的忠義讓他成為了古代的代言人,不管是帝王還是文人都喜歡把屈原定義為忠孝的典範,所以紀念屈原有一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百姓學習屈原的精神。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到現在還沒有形成統一意見,有專家認為端午節早於屈原,始於原始的圖騰崇拜,也有人認為不光是紀念屈原還有曹娥、伍子胥。但傳統的、大眾的說法仍然是認為為了紀念屈原。姑且不論端午節成型時的初衷為何,現在確實提到端午節,就會令人立刻想到屈原。

那好,我們來看看,屈原一生,有什麼事蹟呢?

中國傳統節日為什麼只有端午節是紀念人的?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屈原身上如果只能貼一個標籤的話,那必然是“愛國主義”。拋開他的文學素養不談,他生平最大的事蹟就在於他的死,國破後投江,以身殉國。

中國傳統節日為什麼只有端午節是紀念人的?

其實中國歷史上並不缺以身殉國的人,比較有名的:南宋末年,陸秀夫崖山海戰後,南宋喪失了最後的希望,陸秀夫揹著末帝跳海而死;夏完淳,明末抗清義士,兵敗被俘,死前痛斥投降滿清的洪承疇,慷慨就義;清兵攻破南京,身為官夫人的柳如是,苦勸夫君以身殉國,保持晚節,見其無同行之意,頭也不回隻身投進養育過她的秦淮河。

說到精忠報國,武有岳飛、楊家將,文有諸葛亮、姜子牙,這些人雖然沒有為國自殺,但也都兢兢業業、盡職盡責,成為千古傳誦的佳話。屈原跟他們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屈原佔了點便宜,就是生得比他們早。回過頭再來看看孔子對待國家的態度: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孔老先生雖然潔身自好,但也透露著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我只管自己清高,絕不在一顆樹上吊死。

中國傳統節日為什麼只有端午節是紀念人的?

當然屈原這種極端的做法我們也不會推崇,雖然屈原的精神可以被神化,但要是每個人碰到絕境或者和自己的理想產生衝突時就去自殺,那生命未免也有些太過於脆弱了。屈原的偉大我們不需要複製,而是學習他的精神,並加以靈活運用,說不定我們能比屈原做的更好。所以對於端午節來說屈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通過屈原能給你帶來思考,當你得到精神上的洗禮。所以這才是屈原值得被紀念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