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显赫家世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一度看到和平希望的中国再次笼罩于战争阴云之下,万马齐喑。

局势千变万化,令人无所适从。对于刚迁回南京的邓季惺一家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做出选择的非常时刻。作为一家报馆的所有人,她与丈夫陈德铭不可避免地要对政治发言,表明立场。

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显赫家世

有一次,陈德铭在国民党行政院新闻局任职的亲戚劝说他少批评国民政府,否则可能遭到毒手。一向性情温和的陈德铭居然一改常态,涨红了脸,愤怒地大声回应:你让他们拿枪打死我吧。

陈德铭不曾意识到,16岁的吴敬琏怔怔地看着他。画面从此印入少年心中。

家庭的境遇令吴敬琏过早地接触政治,而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则让他对国民党政权心怀失望。这期间,通过阅读《资本论》、《在人间》等进步书籍,他成了一个左翼青年,做过最“大胆”的事情是,“偷听”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有一次,他悄悄记录下毛泽东讲话,复制多份在熟人中传播。

吴敬琏是这个改良家庭唯一的男孩,加之自小体弱多病,被家人视作珍宝,但谁也不会想到,孱弱如他甚至比父母更加激进,而他头脑中潜藏的能量更是在多年之后对国家的改革进程屡屡产生影响。

年少时的经历常会打下无形烙印,影响人的一生。吴敬琏日后经世治国,或许与他的身世和际遇不无关系。

吴敬琏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商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邓季惺、生父吴竹似和继父陈德铭都以办报为名,祖父和外公则都是乡间有名的实业家,外公邓孝然还当过成都中国银行的行长。

这样的家世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还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渐染,少年吴敬琏像父母那样思索宏大社会问题时,产生报国图强的念头。不过,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至于学经济实在是无奈之举。

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显赫家世

1948年,18岁的吴敬琏考入南京金陵大学,被他喜欢的机电系录取了,但因为身体原因,只得休学。期间,他意识到凭借自己的身体条件根本无法完成理工科学业,更不用说胜任辛苦艰巨的科学工作。考虑到经济这门学问与实业救国还有“那么一点关系”,复学的时候,他就选择了文学院,攻读经济系。

大学期间,报国情怀与激进思想使吴敬琏成为一名积极的“造反派”,一呼百应,颇有些学生领袖的味道。

1951年是吴敬琏大学生活中最为活跃的一年。年初,在他的组织下,金陵大学进行反文化侵略运动,最终,学校不再教授英文,系里的西方经济学也停课。随后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中,吴敬琏担任学校增产节约办秘书,带领同学们“打老虎”,直到那些“重点斗争对象”坦白为止。

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显赫家世

不久,运动升级,开始流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俗称给知识分子洗澡。表现积极的吴敬琏成为文学院的“学生总代表”,带领革命青年们给教授“洗澡”。有一次,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讲到人手上的肌肉分大肌肉和小肌肉,引起学生不满,被批判为只研究没用的东西,不研究阶级斗争。

随着活动愈演愈烈,年轻的吴敬琏掉进狂热的陷阱,多年后才清醒过来,后悔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