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蔡邕《筆論》,歷代書法名家書論原文及譯白,第2集

「漢」蔡邕《筆論》,歷代書法名家書論原文及譯白,第2集

蔡邕《筆論》原文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蔡邕《筆論》譯白

書法,是抒發書者的性格、情操的。想寫字,要先排除俗務雜念.使性情放任恣肆,具有豐富的想象,然後再執筆揮毫。如若為事所迫,即使用中山兔毫筆,也寫不出好字來。

寫字,先要默坐靜思,隨意所適以任情寓性,不能亂說話,要心平氣和,態度敬重嚴肅;這種深沉寂靜的神采,如同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那樣,字就沒有寫不好的了。

寫字寫出的體勢,須合乎某種形象。即如坐如行,如飛如動,如往如來,如臥如起,如愁如喜,如蟲吃木葉.如利劍長戈,如強弓硬矢,如水火,如雲霧,如日月。這些形象,在整個字勢中能有所體現,才能稱得起是書法藝術。

「漢」蔡邕《筆論》,歷代書法名家書論原文及譯白,第2集

附1蔡邕《篆勢》原文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倉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效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縕。揚波振激,鷹跱觶鳥震,延頸協翼,勢似凌雲。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蚑蚑翾翾。

遠而望之,若鴻鵠群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湍漈不可得見,指撝不可勝原。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睹其隙間。般倕揖讓而辭巧。籀誦拱手而韜翰。處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觀。摛華豔於紈素,為學藝之範閒。嘉文德之弘蘊,懿作者之莫刊。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附2 蔡邕《九勢》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漢」蔡邕《筆論》,歷代書法名家書論原文及譯白,第2集

蔡邕簡注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 [1]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