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課靠“拼手速”,有的課“上不上無所謂”,高校課堂為何冷熱不均?

高校學風的問題經年累月,卻總是成為新聞。近日,某高校團委針對本校本科生髮起問卷調查,結果令人憂心:17.2%的學生幾乎從不去自習課,49.02%的學生上課會玩手機,能在課堂上做到基本不玩手機的學生只有22.15%。北京某知名高校教師王老師講授中文專業課,但是在他的課堂上,“小班授課還行,大班的時候只有前三排的同學聽”。

學生說:有趣有用的課程太少了

儘管一些課堂冷冷清清,但是另一邊,也有不少高校課堂是熱火朝天的,甚至湧現出很多“網紅老師”。比如浙江大學教授蘇德礦,他教授高數,儘管課程艱深難懂,但是一課難求,不少學生搶不到他的課寧願在教室外旁聽。於是,蘇老師想到用直播方式授課,方便更多同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支部書記徐川,講授黨課座無虛席,選修課需要學生“拼手速”“拼人品”,三秒就能搶光。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為什麼高校課堂呈現兩極化的態勢?高校學風建設的板子是不是應該單純打到學生身上?作為學生的代言人,李磊認為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如果一門課學生覺得上不上都可以,那麼很可能是老師沒講好。”PPT教學、照本宣科、缺乏創新”是李磊認為高校課堂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有的老師一套PPT改改名就成了壓箱底的寶貝,年年展示,上課只講授課本知識,下課就走,不和學生過多交流。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打遊戲、寫作業、睡覺,甚至逃課。”李磊說。

“上課要有趣有用,能解決實際問題,不管是思想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李磊說,而“有趣又有用”這樣的課比例還是有待提高,“於是我們看到一些迷茫的高校學生,他們不知道老師講的課有什麼用,也想不清楚,於是就選擇不聽了。”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作為輔導員,李磊發現,很多剛入學的高校學生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應該怎樣度過大學四年。“如果在最需要引導的時候沒有得到有效引導,他們可能就會在四年中持續保持學習動力不足的狀態。”

職業生涯教育在小學、中學階段沒有建立起來,升入大學之後,不少學校把職業生涯課放在第一學期當做“新生入學課”,後續的重要節點指導和過程陪伴沒有建立起來,讓一些學生感覺到迷茫無助,學習動力不足。

教師說:學風的問題和師生之間對一些學科認知的偏差有關

最尷尬的課程是怎樣的?王老師說到他曾經旁聽的一節課程:“老師講自己的,學生該幹啥幹啥,大家心照不宣,糊弄著把一節課上完。”

王老師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只要老師嚴厲,每節課必須點名,必須提問,平時不來記入最後考核,堅決不劃重點,同學們就會非常認真。但是,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不利於學生未來長期的發展。”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技術問題是更新換代最快的,技術背後的理論才是重點。“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從開始就和學生講清楚,我要教你的東西是受用一生的。”王老師說。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那麼,講課有趣是不是不重要?王老師認為,有趣很重要,但不是重點。“我們在課下會研究傳播學和演講學的一些規律。實際上,對教師來說,把課講成評書、講成故事不難,我們可以做到三分鐘加一個段子,五分鐘讓學生笑一次。但是不少老師的共識是,這樣做沒有必要。一節好課的標準是把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和架構傳授給學生,它是教師數十年深耕對學科產生的感情和教師本人人格魅力的完美搭配。”

他談到西南聯大時期的美好學風,多年以後,學生們想到的是老師對學問的敬重,老師們治學的用心,也許那些專業技術已經忘卻,但是那些學習能力、那些專業原理使學生受用終生。

“我想,一方面是學生對基礎的東西瞭解不足,一方面是教師課堂語言轉換不夠,儘管課堂沒有必要像評書演繹,但是吸引學生注意還是必要的。”王老師說。

專家說:理想信念教育尤為重要

除了學生和教師對學問的理解偏差外,調查顯示,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是高校學風問題難以突破的原因之一,過半學生缺乏學習動力,10.51%的學生甚至不明白學習有什麼意義。

徐川講述了自己的看法,“在老一輩那裡,學習是為了救亡圖存,民族大義。一些先輩,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確立了投身革命、投身社會建設的洪流。著名核科學家、南航教授陳達先生、還有‘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先生,很多先輩年輕時有很多選擇,但是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國防建設事業,前往最偏遠的地區。”

“生活在新時代,很多學生家庭條件良好,不存在必須改變命運的緊迫感。於是,他們學業發展的初級動力不足,在高級動力方面,如果老師在課堂傳授中偏重知識而不是做人道理、理想信念的話,也容易出現問題。我認為,教做人比教知識能重要,教智慧比教技能重要。”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李磊同樣認為,理想信念的教育尤為重要。“我們要解決的是終極目標的問題,以前我們會說‘為人民種好莊稼’‘為人民挖好煤炭’,現在這樣的口號少了,但是應該內化於心。近年來,高校思政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但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時候多,很多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而輔導員老師的精力不足,日常工作牽扯了他們太多精力,學生往高精尖方向發展的問題他們思考的不多。”

學習是為了誰?不能唱高調,要實實在在,要入腦入心,考驗著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達到學生、教師、高校三方的平衡,輔導員李磊這樣說:“要狠抓教學水平,開展優勝劣汰,講課效果不好、學生選課少的教師堅決請出課堂。其次,要加大投入,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闢第二課堂作為抓手。第三,要配齊配強高校輔導員隊伍,減輕他們的負擔,把創新創業教育當做核心工作去抓。”

評:

學生“動起來” 學風好起來

劉偉

大學的主要職責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徑是學習,要學習好,學風的建設尤為重要。在信息科技如火如荼,網絡媒體鋪天蓋地的時代,能夠把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大學生拉到課堂、自習室、圖書館,讓他們乖乖坐好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學風建設上各大高校各有各的高招:有的打卡上課,有的禁帶手機,有的強制上晚自習,有的白天不許在宿舍……可惜,效果並沒有那麼明顯。

“牛不喝水,不能強按頭”,否則只能是傷了頸椎,傷了脾胃,還傷了感情。學風建設很重要,但是建設學風並不是開會強調就可以落實下去,志願簽名就可以行動起來,也不是強制推行就可以立竿見影,最終的落點是要讓學生自己有動力、有方向、有方法地“動起來”,這需要因勢利導,對症下藥,挖掘問題,精準解決,內化於心,有三個問題必須要解決好。

首先要講清楚為什麼學的問題。學習動機不清、學習方向不明是大學生當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動機不清是因為沒有樹立起當下的“一個小目標”,而方向不明則是因為沒有胸懷“詩和遠方”。動機不清的問題要靠職業生涯規劃來解決:小學要考中學,中學要考大學,這是直觀而顯性的前行路徑。但是到了大學以後,升學變成了一種選擇,與之並列的還有出國、就業……而出國、就業又可以細化為很多個方向,選項的豐富多元對選擇的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想不清楚自己將來要幹什麼,也就弄不明白當下要幹什麼。所以應該通過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做好學風建設提前量,讓大學生明白在各個時間段應該做哪些事情,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方向不明的問題則要靠理想信念教育來實現,“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樹立了崇高的理想才能解決為什麼要學這一根本問題,沒有理想信念的指引,個人的努力就會很容易跑偏,容易迷茫,小目標的實現也會逐漸喪失動力。所以要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精神和報國情懷,這樣就可以使他們不計較一時的得失,能承受更多的挫折,學習才能夠獲得長久和持續的動力。

其次要指明白學什麼的問題。學習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但是在學習時候的困惑會阻礙學習的腳步——學什麼?周恩來總理就是從小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然後開始了“邃密群科濟世窮”的求學道路。“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學生的追求,有明確的目標才會有努力的方向。大學生的學習也應在三個方向上努力,第一,學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以堅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立志為學,做到“窮山距海,不能限也。銳兵精甲,不能御也”。第二,學習自身專業所需的各種學科知識,“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增強實踐能力,提升報國本領,也為自身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學習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文化,“腹有詩書氣自華”,不管是文科理科還是工科,都應該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洗禮,陶冶情操,增加才氣,開拓眼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第三要引導好怎麼學的問題。並不是坐在教室裡就是在學習,也並不是不在教室裡就不能學習。弈秋在教學的時候,同樣是兩個學生,其中的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而另外一個人卻“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學習的形式也靈活多樣,但是我們可以本著實踐的原則予以引導。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裡提到的“思”就可以理解為實踐或者說是實踐前期的思想規劃。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困惑就是,“學了這些有什麼用”。而在面臨問題的時候,又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在日常學習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地、及時地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主動地結合所學的知識。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養,一方面也使得學生開始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大學生的實踐並不僅僅是指外出實習、社會實踐,還包括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活動,如課題申請、專利申報、學術論文撰寫、參加各種科技競賽等,都可以起到對學習的倒逼作用。學校可以多多創造機會,搭建平臺,積極推進大學生的各項實踐活動,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的良好循環。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團委副書記)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長按識別關注 為您解讀教育中國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內容:光明日報、微言教育

統籌:陳鵬

製作:陳鵬

你還會喜歡: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語情局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光明學人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光明講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