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及解決思路

摘 要: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與所有課程“思政育人”要求之間的矛盾,是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可能思路,在於提升教師在知識、技能和品行三個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是當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

由於全國範圍內的“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剛剛展開,存在諸如教師缺乏經驗、教學缺乏教材、管理缺乏規範、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是正常現象。各種問題千頭萬緒。“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1]當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是每一門專業課程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與踐行,與“課程思政”教育具體要求之間的矛盾。

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作為當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這是由課程教學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現代課程論的研究表明:關於課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建設,一般涉及三方面基本內容:實質內容,即課程目標、學科內容、教學材料等課程的內在環節;政治—社會內容,即影響課程的政治和社會等外部因素;技術—專業內容,即能夠使課程得以改良、配置和取代的個人和團體過程。[2]這三方面內容,無論是國家的意識形態與教育方針、學校的歷史傳統與培養定位,還是教材編寫的理念、知識傳授的內容、創新思維和創業實踐的示範,都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展現。優質教學是有效學習的基礎。教師的教學實踐如果存在問題,再重要的課程也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反之,一位優秀的教師能夠改變學生對課程的刻板成見,能夠彌補教材編寫的缺陷,能夠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因此,無論是提升傳統“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還是提升當前“課程思政”的建設水平,都必須將教師能力建設作為關鍵環節。

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作為當前“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這是由“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所決定的。根據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門科學,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掌握。一旦專業課教師未經系統教育和特殊訓練,貿然將其開設的課程定義為“課程思政”,甚至用一些不僅與思想政治教育無關,而且與課程教學無關的內容擠佔課堂教學時間,那麼不僅不能實現“課程思政”應有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可能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應有的反感和厭棄。

當前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思路—以理工科專業為例

一般而言,教師能力包括教師的知識、技能和品性三個方面。[4]我們以理工科專業教師為例,分析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可能思路。選擇理工科專業,一方面,因為理工科專業學生在中國高校的佔比很高,僅工科學生佔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就超過30%;另一方面,是因為哲學社會科學專業本身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近年來國家大力編寫覆蓋哲學社會科學核心課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教材”,對於規範課程教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理工科課程在缺乏教材的情況下,只能靠提升教師能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1.提升教師在知識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一是深入理解和高度重視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每一位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高校不僅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而且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5]這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歷史使命。

二是全面把握“課程思政”建設所要求的“思政元素”的基本內容與時代問題。充分發揮課程教學作為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錘鍊品格的基礎性和系統性途徑,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以及道德素養;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這都是各門課程都必須堅持和貫徹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元素。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時代而抽象存在,不僅要重視手段和方式的創新,更要關注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意識的時代問題,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有針對性地回答一些綜合性、深層次的理論和認識問題。每一位教師能否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並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學生做到這四個“正確認識”,決定了當前“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2.提升教師在技能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理論要接地氣,要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大專家講家常話,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讓根本方法變成管用辦法,將總體上的‘漫灌’和因人而異的‘滴灌’結合起來。”[6]“接地氣”“中國話”“家常話”“生動道理”“管用辦法”“因人而異”六方面要求,是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話語表達、教學方法、教育效果、教育對象的層面,提出了對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具體要求。落實這六方面要求,歸根結底就是要通過提升教師的認識水平和教學技能,在各門學科專業課程教學中發掘和彰顯“專業知識”內在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內在統一。就理工科專業而言,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催發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都會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更高的臺階。”[7]對於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改造世界,不僅要從改變自己身邊的世界做起,從創新創業做起,而且還要通過志願服務、支教服務等途徑,傳播科學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因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8]

二是專業教育與責任教育的統一。教師和學生要充分意識到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我國科技人員第一位的要求。” [9]“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10]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三是制度優勢與榜樣力量的統一。回顧新中國科技創新和學科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體會到,“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11]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僅體現在多部門、多主體協同,在科技研發創新中的保障和促進,而且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面的感召力。社會主義制度不僅能夠吸引人,而且可以培養人和引導人。這就要求我們在弘揚一些優秀科學家個人貢獻的同時,還要注意挖掘激勵他們報國的制度力量。

3.提升教師在師風師德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是統一的。許多學生在學業完成多年之後,記住的不是課程知識,而是教師“以身體道”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於國於民、於公於私所持的價值觀。” [12]

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徐特立特別強調教師是“經師”與“人師”的統一。他說:“教師是有兩種人格的,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人師就是教行為,就是怎樣做人的問題。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問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我們的教學是要採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13]徐特立所說的“二者合一”,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啟示在於提醒我們“人師”必須通過“經師”體現出來。“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德”必須通過“事”體現出來。教師的內在氣質、道德品行與學術成就是統一的。教師的職業理想、學術成就和社會貢獻以及“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格魅力,都是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最好榜樣。因此,一個好的教師,不會限制學生去重複自己的職業,而是會引導學生繼承自己的精神,特別是對待專業知識的精神。專業精神,是最基本的“思政元素”。任何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割裂開來,搞“兩張皮”的做法,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作者:高寧 張夢,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6JDSZK1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2]江山野.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61.

[3]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15/16):7.

[4]瑪麗蓮·科克倫·史密斯,沙倫·費曼·尼姆塞爾,D.約翰·麥金太爾.教師教育研究手冊:變革世界中的永恆問題(第3版)[M].範國睿,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135.

[5]習近平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和中方企業家委員[N].人民日報,2017-10-31(1).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00.

[7]習近平.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N].人民日報,2014-06-04(2).

[8][11]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14.

[9]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強調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 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N].人民日報,2013-07-18(1).

[10]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12]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13]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訂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42-243.

《北京教育》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