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追貶章惇,為何“海內稱快”?

聊聊關於宋朝的那些事

章惇是北宋變法派,由王安石提拔起來,可以說是當時行政能力第一人。在新舊黨爭時代,章惇掌權時確實嚴厲打擊過舊黨,但只能說是權臣,不能說是奸臣。況且在宋哲宗病逝後,章惇是反對立宋徽宗的。如果能聽從章惇的建議,或讓章惇執掌宰相十年,北宋是不至於滅亡的。

而《宋史》卻將這樣一個治世能臣寫入了《奸臣傳》。《宋史》是由元朝編修,成書比較倉促,大部分採用了宋朝的史書資料。而南宋末年理學已經開始佔據主流,而理學的祖師,如二程等人都是舊黨,自然會對新黨的章惇大加聲討。北宋滅亡,臣子們往往對君主掩過飾非,把責任推到奸臣身上,第一大奸臣就是蔡京。蔡京本是一個投機分子,在新黨舊黨中左右搖擺,投機取巧。蔡京曾經把章惇也列入了元佑黨人碑。蔡京看到宋徽宗想恢復父兄變法,就假裝變法,其實是斂財爭寵。所以南宋的無知文人就把北宋滅亡的原因看作是變法導致的,把章惇列為奸臣。

(趙構)手詔曰:"惇詆誣宣仁後,欲追廢為庶人,賴哲宗不從其請,使其言施用,豈不上累泰陵?貶昭化軍節度副使,子孫不得仕於朝。"詔下,海內稱快,獨其家猶為《辨誣論》。

章惇本人就是一個膽子極大的人,與蘇軾原來是好友,兩人喝醉了就去看老虎。到山林時,馬驚了,蘇軾害怕了要回去,章惇不怕,使勁敲大石頭,把老虎嚇跑了。章惇家族的後人也比較硬氣,皇帝下了詔書,還要反駁!

章惇唯一可以被稱為奸臣的事件,就是“宣仁之誣”,在宣仁太后去世後,章惇上書要求貶為庶人,哲宗沒有同意。但這個是不是誣陷,我們要根據史料分析。

宣仁太后是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她生的兒子是神宗、岐王顥、嘉王頵。

宋神宗38歲病逝,快死時還沒有立太子,當時宋神宗的最大的兒子才八歲(後來的哲宗)。宋神宗病重時,由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

《哲宗實錄》是新舊兩黨反覆較量的產物。我們從最開始的《哲宗舊錄》看到,高滔滔採用趙匡胤、趙光義舊事,提出“立長不立幼”。《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52元豐八年三月甲午,記載了《舊錄》中說高滔滔欲“立弟不立子”。

我想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高滔滔非常不滿意兒子宋神宗的變法,經常對宋神宗哭著喊著要廢除新法。高滔滔對另一個兒子岐王趙顥寵愛有加,也是眾所周知。所以高滔滔在垂簾聽政的初期,對於選八歲的親孫子哲宗還是親兒子趙顥當皇帝,是有所猶豫的,也許做了兩手準備,但聽了大臣的意見後,她最終還是決定立親孫子哲宗為皇帝。

在這個事件中,做證人的都是高滔滔家族的人:如高公繪、高士京。此處疑點極大,高遵裕是高滔滔的伯父。高士京是高滔滔的堂弟,他的證詞對高滔滔極為不利,史書說他太笨了。

高遵裕之子士京追訟其父在日,王珪令其兄士充來謀立雍王(趙顥),遵裕非之。

高滔滔起用舊黨,章惇藉此來打擊舊黨,但並不是捕風捉影,因為高滔滔在立哲宗時確實有過猶豫。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章惇是宋哲宗時期的宰相,曾經獨相七年。章惇在七年裡,雖然獨斷專行,但是也有三勝西夏,安定吐蕃等大功勞,經濟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宋高宗為什麼卻要把死去多年的他,追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追貶他以後,為什麼又“海內稱快”呢?

(章惇)

宋高宗南渡以後,雖然他在臨安稱帝,穩定了局勢。但是,宋高宗面臨一個巨大的棘手的問題,也就是“靖康之恥”的責任究竟由誰來負?當時民間廣為流傳的是,宋高宗的爹宋徽宗荒淫無道,貪圖享樂,因此才造成金兵大舉南下,侵吞了宋朝的半壁江山。

宋高宗當然不能讓民間的這種思想成為主流。為什麼呢?因為這一種思想成為主流,便意味著宋徽宗,乃至趙宋皇家要對這件事負責任。如果大家都覺得趙宋皇家要對這件事負責任,誰還擁護趙宋王朝呢?沒有人擁護,新興的南宋偏安朝廷,還能保得住嗎?

所以,聰明的宋高宗明白,必須要找人來頂罪。

宋高宗最早找到的是宋徽宗時期的“六賊”。也就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六個奸臣。認為是他們把好好的一個宋徽宗帶壞了。若沒有他們,宋徽宗一定是一個勵精圖治的人,現在的宋朝還是國富民強,胡人不敢南窺。

但是,這也沒有解決問題啊。就算宋徽宗是被“六賊”帶壞的,畢竟他也壞了,“親賢臣,遠小人”,一個皇帝如果反過來,“親小人,遠賢臣”,那這個皇帝就是昏庸的皇帝。

而且,還有一個怎麼也避不開的問題。就是當年宋哲宗去世後,因為宋哲宗沒有兒子,當時向太后想立端王為皇帝。當時章惇明確表示:“端王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但是向太后不聽他的,堅決立了端王,也就是宋徽宗。宋徽宗上臺後,立刻把章惇貶到海南島,結果章惇死在那裡。

(端王、宋徽宗)

而“靖康之恥”發生後,人們不禁想到,章惇當年說的話,是不是正確的呢?如果當年沒有立端王,是不是就沒有後來的“靖康之恥”了呢?

宋高宗需要做的,就是證明章惇說的話不正確。怎麼證明呢?

宋高宗做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就是重修《神宗實錄》。

其實,《神宗實錄》最早是在宋神宗去世後的元祐年間,由黃庭堅主持修訂的。當時,由於高太后不滿自己的兒子的熙寧變法,因此所修的《神宗實錄》,對宋神宗的變法多有批評。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以後,要改變祖母的政策,沿襲他爹的政策,於是又對《神宗實錄》進行了一次修改。主持修改的人,就是章惇。

這一次,宋高宗又對《神宗實錄》進行了第三次修改。他這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就是,把北宋亡國的根源,安在王安石身上。正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好端端的一個北宋朝廷才變壞了。

宋高宗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王安石變法亂了朝廷,雖然經過高太后與元祐黨人的撥亂反正,但是以章惇為首的人,又改為繼續推行王安石的熙寧新政。後來宋徽宗上臺後,本來再一次撥亂反正,建中靖國,但是後來“六賊”又受到王安石、章惇等人的蠱惑,攛掇宋徽宗繼續執行新政,所以最後,國家才大亂,金國才入侵。

(宋高宗)

既然如此,王安石、章惇等很多人,就應該負責任,應該受追貶了。

宋高宗把罪過轉移到章惇等人身上,在皇權社會里,大家都覺得這實在太有道理了。再加上章惇確實也打擊了不少人,所以,自然就“海內稱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