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近四成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率“未達標”

“購買的理財產品到期,卻發現最高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差距較大。”對於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者而言,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在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暫未打破的當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成績單”卻略顯黯淡。僅在5月,就有145款結構性理財產品未達標,遠高於非結構性理財。

“高收益”不易獲得

雖然結構性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動輒達10%以上,但事實上,想要獲得這樣的“高收益”並不容易。

據普益標準統計數據,今年4月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共590款,其中公佈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有81款,就有42款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佔比約為51.9%。而在5月。共有697款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其中79款公佈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有53款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佔比上升至67%。

如5月到期,掛鉤匯率的“中銀保本理財-‘全球智選’(BYQQZX18040)”,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0%,但最終僅實現預期最低收益率2%。而預期最高收益率同樣為10%的另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銀理財計劃-搏弈睿選系列(AMZYBYRX2018154)”掛鉤基金,到期收益率亦僅為2.44%。此外,還有多款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8%-10%,到期收益率均在4%以內。

融360監測數據亦顯示,5月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14428款,5669款披露了實際收益率。有154款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未達標率為1.27%,相比上月上升0.16個百分點。

但其中,當月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為379款,就有145款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未達標率達38.26%。而同樣在當月當期的5294款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僅有8款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未達標率0.15%,且主要為開放式的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

盲目購買或承擔較大風險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結構性理財產品略顯陌生。實際上,結構型理財產品是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存款、零息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品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金融產品。其回報率通常取決於掛鉤資產,即掛鉤標的的表現。因掛鉤的資產類別市場波動較大,風險也較高,結構性理財產品未能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的情況近年來屢見不鮮。

考慮到大部分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後未公佈收益情況,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實際上未能達到預期收益的產品數量可能比現有數據更多。“結構性理財產品不同於一般理財產品,需要投資者謹慎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產品。”業內人士提醒道,由於結構性理財產品背後掛鉤的資產類別較多,包括股票、基金、期貨、現貨價格、匯率或指數等,因此更加適合具備一定投資經驗、有相應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如果對相關掛鉤產品的行情走勢沒有很好的把握,只是盯著預期最高收益率而盲目購買結構性產品,則可能承擔較大風險,最終獲得較低的到期收益。

值得關注的是,融360統計數據顯示,5月到期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4.76%,平均實際收益率為4.72%,基本持平。但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 5.3%,平均實際收益率僅為4.04%。這也意味著,雖然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要高於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實際收益率卻低於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考慮到目前剛性兌付暫未打破,且在售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中,不乏預期最高收益率在5%以上的,或更加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普通投資者。”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5月近四成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未达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