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寧”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從“李寧”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老牌體育品牌“李寧”開始復甦。其2016年全年營收80億元,淨利潤達到了6.43億元,同比增長4395.5%。從巔峰時總營收逼近百億元,到5年前虧損近20億元,再到如今扭虧為盈,國貨的大起大幅伴隨時代共振。

時代品牌起起落落

1990年,誕生。“李寧”為亞運會代言,收到1500萬元訂單。

2004年,上市。在香港上市,業績連續6年保持高速增長。

2006年,加速。與奧尼爾建立合作,在籃球產品上賺足口碑。

2008年,衝刺。李寧舉著火炬在鳥巢奔跑,振奮人心,公司在國內市場份額超過50%。

2009年,雄霸。總營收達到83.87億元,超過阿迪達斯,也成國貨運動品牌老大;

2010年,問盛。總營收94.78億元;

2012,虧損。虧損高達31億元,門店數量從8255家銳減至5671家。

2014年,虧損。公司虧損5.86億元,存貨10.9億件,逼近上市10年來最高點,是本土惟一虧損的運動品牌企業。

2015年,平衡。總收入70.89億元,同比增長17.2%,自2011年來首次盈利;

2016年,復興。全年營收80億元,淨利潤達到了6.43億元,同比增長近44倍。

壓垮李寧的三根稻草

1.居高不下的庫存

2008年奧運會後,體育品牌瘋狂圈。其中,“李寧”門店從2004年2272間增加到2012年的5935間。同年年底,6家運動品牌存貨達32.93億元,而李寧的存貨達9.2億元。至此,公司用18億元回購庫存,調衡渠道。

2.失衡的定位

“李寧”求變,於2010年6月底更改Logo和口號,既未討好90後消費者,又失去了老粉絲這個“荊州”。

3. 高管更迭頻繁,內耗嚴重

2006年12月,品牌經理樂淑鈺離職;

2011年5月,首席運營官郭建新、首席市場官方世偉、電子商務總監林礪相繼離職;

2011年6月,樂途事業部總經理伍賢勇離職;

2012年7月,行政總裁CEO張志勇宣佈卸任;

2014年,金珍君辭去代理行政總裁職務;

2015年,李寧迴歸公司管理一線,金珍君辭去集團執行董事職務。

從“李寧”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大刀闊斧的“改革”

商業模式轉型:傳統批發——零售模式

從“李寧”崛起看它的跌宕起伏

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經歷了2012—2013年的衰退期,從2014年開始步入恢復階段,2015年開始持續回暖,安踏、匹克、特步、361°都陸續實現了盈利。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是去庫存能力,誰最先將庫存降到合理水平,使渠道恢復活力,誰就能在這輪低潮中最先復甦。“李寧”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