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两万人马,为什么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第一军情

首先,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并不是2万,而是1200多人。

下面回答问题:

如果仅看八里桥之战的战绩,清军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两军的伤亡比几乎到了1:25的程度。也就是说要想阻挡这1万入侵的英法联军,清军最少要集中25万人马才可以。

清军所面对的对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英国军队和法国军队。在八里桥之战前,英法联军取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俄军。

(克里米亚之战)

可以说,在当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打败英法两国的军队,清军在这场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


清军在八里桥却表现出了难得的亮剑精神。

李云龙曾经说过:在古代,一个剑客即便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也会勇敢的拔出宝剑,迎接挑战!这,就是亮剑精神。

清军在武器装备到军事训练,远远不如英法联军。

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清政府,他们和国外已经有了十余年的联系,对这些列强的实力还是知道的。所以,当时的清军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并不是盲目的应战,也不是迷之自信!

(影视剧中的咸丰皇帝)

举个例子,克里米亚战役失败后,沙俄打算和满清联合南下征服印度,吞并这颗英国女王王冠上的宝石,以报克里米亚之仇。在伊犁将军汇报给清政府后,大家都认为这事不靠谱,于是被否决。

所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完全是在明知对手强大无比的情况下,勇敢迎上去的。

战斗之中,虽然清军损失惨重,仍然频频发动反击,试图扭转局面。

一名法国军官曾经这样记录:

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

给法国人这个印象的原因在于,19世纪后期,亚非拉各国的军队,除了清军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敢在正面战场上与欧美强国军队这么打仗的例子!


英军在阿富汗的失败,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军队遭到了伏击,而且军队在数量上远不如对手,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也占尽劣势!

奥斯曼帝国虽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俄国,是因为有大哥英法罩着!

所以,虽然八里桥之战失败了,但清军的表现仍然让英法列强印象深刻。当然,对中国人来说,这次失败是非常耻辱的。清军表现出的勇敢,完全是匹夫之勇。如果当时凭借军队数量的优势和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对英法联军的后勤补给进行打击。像布尔人一样与英法联军进行游击战和夜战,就算不能赢也不会输的这么惨!

以上!


历史风暴

八里桥之战可谓清王朝最耻辱的一场战役,当时清军投入了3万部队,最后直接损失高达2万人马,只杀死了5名敌人,应该说这不是什么战争,而是单方面的屠杀,不过事后却赢得了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尊重。

此战爆发于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天津,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感觉到灭顶之灾即将到来,经过一番争论,最后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随时逃跑,一方面又派出大将曾格林心,统帅7000蒙古骑兵和一万步兵到八里桥附近设防,同时加上地方守军1.4万人,一时间清军队伍达到了3万人。而英法联军总计1.8万人,除去一些海军和防守部队,作战部队大约在1万人左右。

1860年9月21日凌晨4点左右,清军首先进入阵地,严阵以待,战争打响后,清军步兵被彻底打烂,之后清军的马队直接向英法联军发起了冲锋,企图直接突破。但是英法联军报以猛烈的火炮回击,清军虽然遭到猛轰,却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依然向前冲锋,甚至有骑兵在距离英法联军四十米左右的距离上最终还是倒下了。据统计此战清军损失2万多人,而法军死亡3人,英军死亡2人,伤47人,还有说英法联军损失了12人。


第一军情

抛开其他不说,对手的尊重是基于军人职业本能对彼此勇猛,视死如归精神的感知和敬佩。这一点在古今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让我们看看参与此战事的英法联军成员的记述与见证。

1860年9月20日,联军侦查表明,大队清军正在向通州和北京之间的运河大规模集结,运河上有一座著名的单拱汉白玉石桥,名为八里桥,这里是横跨运河,继续向北京挺近的交通要地,在这里,僧格林沁集中了大约3万人的兵力,展开一个两翼凸前的大包围圈,决定与英法联军展开决战,英军统帅格兰特与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商议之后,决定与僧格林沁展开正面交锋。

9月21日凌晨,刚过5点钟,联军用过早餐与咖啡,宣布开拔,一名法军轻步兵在日记中描述说“清晨晴朗,略感凉爽,令人快活,河面上,田野上,弥漫着朦胧的薄雾”英法联军的战线,面对八里桥,由东向西展开,法军冉曼将军率领两个炮兵连以及参谋部居中,直插八里桥,随后跟随的英军向西展开,步兵炮兵居中,骑兵在左,英法各派出4000人,总兵力8000人。

对面,多达2.5万人的清军以大弧圈形势展开,战线长达5公里,八里桥中心轴线上,清军的步兵和炮兵驻扎于一村庄。

在联军左翼,柯利诺将军率领2个步兵连,一个工兵连,一个炮兵连,两队骑兵向前,随后是冉曼将军所率其他步兵,掷弹兵,炮兵等。柯利诺部不久就与清军遭遇,法军立刻组成方阵,架起大炮迎战。

清军骑兵声势浩大,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法军阵地五十米左右,全体鸦雀无声,全靠旗帜号令,此时法军开始开火,弹如雨下,清军骑兵纷纷坠马落地,但旋即又有全新的生力军投入冲锋,将法军方阵围的水泄不通,“四周全是他们粗野的喊叫声”,法军方阵仿佛即将被清军骑兵的大潮吞没,幸亏炮兵不断开火,驱散了敌人,柯利诺部得以及时后退,与大部队连成一片。

居中路的法军冉曼部,此时也遭遇大队清军骑兵的突击,德拉格朗热中尉记载说“炮火枪弹像打不倒敌人似的,他们好像死而复生,顽强战斗,一直冲锋岛距离我们的大炮三十米远的地方,不过,我军炮火变得更加猛烈,将他们一一打退,四处逃窜”

此时,英军终于赶到,架起阿姆斯特朗后膛炮,加强火力压制,英军龙骑兵也开始出击,清军攻势受挫,开始后退,蒙托邦将军下令全线出击,炮兵也向前推进,向聚集在八里桥头的清军射击,法国柯利诺将军率部冲上了八里桥,抵达了最高处。

位于左翼的英军,派出龙骑兵和锡克族骑兵,试图包抄清军后路,但因为地理不熟悉而未果,仅仅缴获了清军丢弃营地里的大量物资和战利品。

在战斗的最后一刻,还发生了一个传奇性的插曲,电影《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借鉴和改编:在八里桥头,有一个身材高大的鞑靼兵,高擎着那面写有黑字的黄色帅旗,不断地向四周的清军示意,用旗语发布命令。当僧格林沁的大军已经全面撤退,战场上和桥头尸横遍地,他依旧屹立在哪里,用大旗传递着统帅的最后一道命令,任凭子弹在他身边嗖嗖飞过,炮弹隆隆轰鸣,依旧岿然不动。他的勇气,我们都感到何等崇高,蒙托邦将军也不禁赞叹“啊,多英雄的好汉,真希望不要打死他,为何这家伙不和其他人一起撤走?快给我把他救下来”


于是,几个联军士兵铳上去,试图俘虏他,然而就在此时,一挺机枪(原文如此)突然响起,将他击中,将他打倒,而那面大旗飞走了,带着他那只紧握着旗杆,还在抽动的胳膊消失了。

此战结束后,英法联军缴获了27门铜炮,大量抬枪,以及刀枪,弓箭等战利品,清军死亡人数在3000人以上,英军2人死亡,29人负伤,法军3人死亡,17人受伤。


晴天有时下猪

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却赢得对手尊重,这完全是无聊的意淫了。

1860年9月21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法联军在通州附近的八里桥展开一场大战。这场大战的总体战役态势是英法联军进攻,清军防守。英法联军取胜的话,将直抵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城,是清军保卫北京的关键战役。

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兵力七千人,清军兵力三万人,其中骑兵万余人。清军有着很大的兵力优势。

这场战役的作战一个上午就结束了,英法联军轻松取得胜利,接着顺利占领北京,丧心病狂的火烧圆明园。战斗中,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英法联军共阵亡5人,受伤46人。清军的伤亡也不大,伤亡千余人后就完全崩溃,一哄而散,即使这场战役是保卫北京的关键战役。

(八里桥之战)

有些文章说清军伤亡2万人甚至骑兵全体阵亡,完全是胡说。清军伤亡千余人的数据来自于英法联军方面,按照一般规律,军队估计敌方伤亡都会偏高,清军的实际上网很可能不到千人。

当然,从清政府的角度,清军损失肯定不止千余人。大败之后,大量清军溃散,会散入民间沦为盗匪或者乘机脱离军队,在清军序列中消失。

劣势兵力的英法联军,以微小的伤亡击溃了兵力优势极大的清军。英法联军的胜利来得如此容易,比一场难度较大的军事演习都轻松得多。

当然,虽然清军总体来说是一触即溃,但个别英勇的清军勇士还是给英法联军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一个清军旗手在清军已经崩溃后依旧高举旗杆坚守在八里桥,直到被炮弹击中阵亡后依旧紧紧握住旗杆,让英法联军甚是赞叹。


仁勇校尉

欧洲人想来崇拜英雄,崇拜视死如归的精神。你看欧美多少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电视剧,还有超人蜘蛛侠超级英雄,就可以看出欧美人的价值体现。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基本上被打跪了,文臣武将望风而逃(除少数将领),20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亦是如此,没有爱国精神,没有民族精神,没有军人责任感的清朝人深受欧洲洋人的鄙视,连皇帝(当时为咸丰)都出尔反尔,毫无担当意识。

八里桥之战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由清朝名将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铁骑和步兵共计三万余与一万多英法联军进行的一场决战。当时的清朝还没有洋务运动,军队还是老式战法老式兵器,在面对英法先进的排枪战术和武器下,基本上全军覆没,当此战中清军全部士兵表现英勇,视死如归,毫无惧色,让洋人刮目相看。

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此战斗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

保尔·瓦兰也在《徵华记》记载中说道:“中国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德里松伯爵的日记中也写道:“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中国人现在已挺身而出。········他们的一位官长骑着马站在前面;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可以看出,虽然清军将士愚昧落后,但是却得到了欧洲人的尊敬,其实在30年多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样可以看出为什么八里桥之战能赢得了对手的尊重。1896年的《纽约时报》总说道“在四万万个中国人中,至少还有三人认为世界上有东西比生命更重要。”这里指的就是丁汝昌刘步蟾和邓世昌,欧洲人想来崇尚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将士也完完全全的体现了出来。

值得尊重,不是吗?


曹小翔xixi

损失两万,赢得对手尊重,神话吧。

当时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战后英法联军清点战场,清军尸体一共一千多,剩下的都逃了,并不存在数万人伤亡过半甚至全军覆灭的神话。

两次鸦片战争清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近战能力,远程射击清军还能忍受,能冲到离英法联军五十米处徘徊射箭放枪,对方一旦肉搏突击清军立马崩溃。满蒙军队一代不如一代,弓箭拉力只有当初进关时期八旗兵的几分之一,而且还射不准,伤害极小,许多人放弃弓箭用火绳枪,在马上更加打不准,骑马坠马不稀奇。满蒙骑兵被英国训练的印度骑兵驱散,肉搏根本打不过。而西方国家由于前装火器的射速慢问题,特别重视肉搏。

相比英国入侵阿富汗,被当地武装打得全军覆灭,满清可以说是勇武差远了。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 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

中国历史探索者

这很正常,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会对视死如归的对手肃然起敬,这里面的例子太多了。

二战时候,法国兵败如山倒,但是纳粹军队破例允许法国第17集团军军容整齐的进行投降;美国现役的武装直升机“阿帕奇”大家知道吧,这就是一个印第安人勇士的名字,把曾经的对手名字用来命令自己的武器,这里面的崇敬之情不言而喻;还有我们最可爱的人,据战后美军回忆:由于志愿军渡河弄湿了衣服,等到“他们”再上岸时,浑身都已经结成了冰,像“一个个缓慢移动的圆木”,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八里桥之战,虽然是一边到的局势,但是这些勇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无疑给了侵略者极大的震撼,这样的民族不可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