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贵州」“姜”做大文章!“生姜书记”的产业扶贫计

六枝特区岩脚镇群峰村,山高路远。全村2548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60户703人。

一直以来,受地理环境影响,加之产业单一化,严重阻碍了群峰村的发展。

今年3月,被派往群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杨光,以真蹲实干的精神和清晰的思路,在短短3个月内,结合村情民情,帮助群峰村谋划好产业,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拔穷根”。

在群峰村,一块块绿油油的土地里长满了刚刚冒出来的姜芽,姜地里,驻村第一书记杨光正在查看今年初开始种植的小黄姜长势情况。

“我来群峰村后,感觉村里的产业比较单一,老百姓没有什么好的经济作物,收入也比较低,就一心想着要为村民们做点什么。”杨光说。

结合群峰实际情况,杨光提出了种植小黄姜。刚开始,他以院坝会和采取挨家挨户多次“串门”找乡亲们谈心等方式,不断做老百姓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渐渐地“融化”了群众的心。

杨光介绍,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宣传和引导下,老百姓慢慢理解了。“群峰村阳光充裕,气候宜人,土质的微酸性很适合种植小黄姜,既然找到了症结,那就肯定能各个击破。”杨光思路清晰,决定从土壤分析开始入手。

产业确定后,就得抓时令,在春耕时节必须进行抢种。然而,接下来,杨光遇到的难题是,购买姜种肥料都需要钱,没钱怎么办!杨光想到了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

在争取资金无果后,杨光拿出了个人积蓄两万元,帮助村民垫付了姜种钱。

购买姜种后,发现种植技术跟不上,他又先后组织村支两委和部分村民代表到木岗镇去学习小黄姜种植技术。

经过不懈努力,杨光第一次以村级的名誉成立了村级合作社,并发动了50户农户开始种植70亩原生态小黄姜示范基地。

为确保销路,杨光经过多方途径,并与拼多多、西部电商、大学生创业总店、六盘水市姜道源公司等达成供销协议,确保了小黄姜第一时间能销售出去。

产业有了,销路也有了。很多村民看到保障后,纷纷表示,愿拿出土地入股到村合作社来,参与种植小黄姜。

“杨书记来后,给我们引进了小黄姜产业,还保证了销路,明年我准备把自家土地全部拿出来参与种植。”村民赵庆方说。

村民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除每亩可获得400元的入股分红外,还能在基地里打工增加收入。

今年,群峰村种植的70亩小黄姜,预计年产量可达100万斤左右。

敖成权 夏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