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佛教文化

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韓國以“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並得到批准, 這表明韓國對端午的重視不亞於中國人。其實端午早傳到韓國、日本、越南, 古代韓國也像中國一樣在端午節放假, 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舉辦“端午祭”慶典; 日本古代每年舉行端午慶典, 成書於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第二章載: “五月端陽節, 人人急於入朝參賀。”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 從文明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 這個特點也表現在端午與中國佛教的關係中。

端午節與佛教文化

一、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見於佛典

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梁吳均《續齊諧記》: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貯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 《琴操》: “介子綏[推]??遂抱木而燒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兇月的古老觀念。漢王充《論衡•說日》: “當夏五月, 日長之時在東井, 東井近極, 故日道長。”五月為兇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卻見於佛典。《古尊宿語錄》卷21《舒州白雲山海會( 法) 演和尚語錄》: “端午, ( 白雲禪師)上堂, 舉( 言曰: ) 昔有秀才造《無鬼論》, 論就, 才放筆, 有鬼現身, 斫手謂秀才雲: ‘你爭[怎]奈何? ’白雲當時若見,便以手作鵓鳩嘴, 向伊道: ‘谷谷孤。’”這裡出現了“鬼膽包天”的場面: 秀才撰寫《無鬼論》時惡鬼立即現身挑釁:你秀才又能把我怎麼辦? 白雲法演禪師只得滑稽地對鬼學布穀鳥叫, 端午節時惡鬼猖獗已極! 換言之, 端午節的真正原因是惡鬼作祟。

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

鄲淳《曹娥碑》: “五月五日時迎伍君, 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 由於屈原影響大, 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為公侯: “屈原廟, 在歸州者封清烈公, 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為“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 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 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與佛教文化

二、佛教中的端午遺俗

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底層的端午對外來佛教產生了深刻影響。《古尊宿語錄》卷44 載, 宋代和尚也過端午節:寶峰雲庵真淨禪師五月五日上堂雲: “今朝五月復端午,隨眾生心解分佈棕子。雖然, 應所知, 要須一一知來處。且道從什麼處來? ”佛教在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黃花盡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

一些失傳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燈會元》卷18 載: 隆興府兜率慧照禪師端午節說: “端午龍安亦鼓橈,青山雲裡得逍遙。飢餐渴飲無窮樂, 誰愛爭先奪錦標。卻向乾地上划船, 高山頭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鐵旗; 一盞菖蒲茶, 數個沙糖粽。”

這裡有許多失傳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後世認為端午龍舟是為了救屈原。但端午龍船原來是為了“安龍”。第二, 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發生在水鄉。但古人這天在高山上劃龍船。第三, 一般認為, 五月五日採蘭草、菖蒲是用來煎湯洗澡, 《大戴禮》: “五月五日, 蓄蘭為沐浴。”但這裡表明, 它用於製作“菖蒲茶”。

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競渡時擊鼓是為了統一劃船的節奏, 但是佛教典籍顯示: 端午所用鼓上塗了毒藥, 以增強鼓聲的巫術力量, 以達到安龍、鎮龍的目的, 它是驅鬼觀念的具體體現。

安龍、菖蒲茶、幹龍船、毒鼓等是失傳的端午古俗, 這些資料既可補端午資料之缺, 又可見出中國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對佛教影響的深度, 彌足珍貴。

端午節與佛教文化

三、佛教大事與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端午的神秘性滲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內部的大事也與端午有了聯繫。

首先, 一些生於端午的高僧成為佛教的要事。生於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拋棄, 漢代這天出生的王鳳、胡廣等人就險遭遺棄。父母或將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門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雲公”。《釋氏稽古略》卷二: “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於) 虢州閿鄉張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廟當和尚, 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禍。這樣的人成為高僧後就是禪林的佳話。

其次, 一些端午圓寂的禪師被載入佛典。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生者腦不壞。唐李延壽《北史•齊宗室諸王傳》載, 北齊南陽王高倬生於五月五日, 後因謀反罪被殺, 但四百餘日後大斂時, 他竟然“顏色毛髮皆如生”。

在端午基礎上還產生了“天中節”。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趁天中》: “《提要錄》: 五月五日, 乃符天數也, 午時為天中節。”五月、五日、午時, 是三“五”重疊之時, 故成為“天中節”。”

端午節與佛教文化

端午與佛教的聯繫有深刻的文化意義。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 知識在不用文字表達的動物行為中紮根之深,超過了大多數哲學家願意承認的程度。端午正是這樣,它紮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底層,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籬, 深深地積澱在佛教文化中。這與韓國以端午“申遺”一樣, 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