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佛教文化

端午本是中国传统节日。但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 这表明韩国对端午的重视不亚于中国人。其实端午早传到韩国、日本、越南, 古代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端午节放假, 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每年举办“端午祭”庆典; 日本古代每年举行端午庆典, 成书于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语》第二章载: “五月端阳节, 人人急于入朝参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 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这个特点也表现在端午与中国佛教的关系中。

端午节与佛教文化

一、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 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 《琴操》: “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 多年。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汉王充《论衡•说日》: “当夏五月, 日长之时在东井, 东井近极, 故日道长。”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却见于佛典。《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 法) 演和尚语录》: “端午, ( 白云禅师)上堂, 举( 言曰: ) 昔有秀才造《无鬼论》, 论就, 才放笔, 有鬼现身, 斫手谓秀才云: ‘你争[怎]奈何? ’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 向伊道: ‘谷谷孤。’”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 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 白云法演禅师只得滑稽地对鬼学布谷鸟叫, 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 换言之, 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

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

郸淳《曹娥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 由于屈原影响大, 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 “屈原庙, 在归州者封清烈公, 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 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 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与佛教文化

二、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尊宿语录》卷44 载, 宋代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 “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 应所知, 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 ”佛教在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黄花尽是真如, 端午自然也入般若。

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灯会元》卷18 载: 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 “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 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 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铁旗; 一盏菖蒲茶, 数个沙糖粽。”

这里有许多失传了的端午古俗: 第一, 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但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第二,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第三, 一般认为, 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 《大戴礼》: “五月五日, 蓄兰为沐浴。”但这里表明, 它用于制作“菖蒲茶”。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 但是佛教典籍显示: 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 以增强鼓声的巫术力量, 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 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 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资料之缺, 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 弥足珍贵。

端午节与佛教文化

三、佛教大事与端午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端午的神秘性渗透到佛教中, 使一些佛教内部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

首先, 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抛弃, 汉代这天出生的王凤、胡广等人就险遭遗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卷二: “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 632) 五月五日生( 于) 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当和尚, 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 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被载入佛典。民间传说,五月五日生者脑不坏。唐李延寿《北史•齐宗室诸王传》载, 北齐南阳王高倬生于五月五日, 后因谋反罪被杀, 但四百余日后大敛时, 他竟然“颜色毛发皆如生”。

在端午基础上还产生了“天中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 “《提要录》: 五月五日, 乃符天数也, 午时为天中节。”五月、五日、午时, 是三“五”重叠之时, 故成为“天中节”。”

端午节与佛教文化

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 知识在不用文字表达的动物行为中扎根之深,超过了大多数哲学家愿意承认的程度。端午正是这样,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 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篱, 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中。这与韩国以端午“申遗”一样, 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