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技術到底多神祕?

小罐茶,火了有一陣了。

為什麼說它火了?因為最近一段時間,連小罐茶的山寨版都出現了。也就是說,小罐茶從某個層面講,帶起來一股茶界“風向”。已經開始被模仿,至於超越沒超越,那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讓我談,對於小罐茶的直觀感受,那就是一個字——貴!

當然,中國茶葉賣的貴,也不是新鮮事。

我們只是要探究一下,小罐茶到底憑什麼這麼貴!小罐茶,技術到底多神秘?

小罐茶的三個“亮點”?

小罐茶對於廣告,投入真的很大。央視黃金時段,一個廣告片就是3分鐘。不知道,還以為茶葉紀錄片呢!在漫長的廣告中,我剝離出了三個主要賣點:大師牛、選料精、包裝棒。

首先,賣大師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股風氣最早起於紫砂壺,名家壺被炒的很貴,所謂也更具收藏價值。後來這個手法,被茶葉廣泛“借鑑”。

小罐茶打造八位大師製茶的概念,不算是新招了!

可是這八位大師,也都上了年紀,外加上代言活動繁忙,哪有時間親自作茶呢?那如果不是這八位親自做的,又把老先生們的大照片貼的滿處都是,這又是幾個意思呢?

再說選料精,也不是什麼新玩法。當年金駿眉起家,打的就是選料精良的牌。長久以來,紅茶都是用葉子或是一芽一葉。人家金駿眉,用純芽頭製作紅茶,一舉成名。

小罐茶的宣傳中,說黃山毛峰一人一天採茶二三兩。顯然,這是誇大的宣傳。是您選料太精,還是您請的工人太笨呢?“選料精良”的概念,本也算一張好牌。但小罐茶,沒吃透,也沒打好。

當然,小罐茶宣傳真正的立足點,還在於“包裝棒”。產品名字裡就帶出來了——用小罐子裝茶。這一點,才是小罐茶所謂的“核心精神”

小罐茶的這種包裝形式,也正是本文主要需要討論的部分。

小罐茶產品中心負責人於進江先生認為:“好的茶葉,每一次打開讓它接觸空氣,它其實都是對茶的一種傷害”(摘錄自廣告)。於是乎,小罐茶就採取了“高大上”的真空充氮技術,徹底讓茶葉與世隔絕。

這種包裝形式,就是小罐茶的主要賣點。我們也可以認為,這種包裝形式,反映了小罐茶設計團隊的“茶葉儲存觀”。小罐茶,技術到底多神秘?

神秘的充氮技術?

先說說小罐茶這種充氮的包裝形式,真算不上高級。幸虧楊老師是理科生出身,這點化學知識還是有的。下面,讓我來講給大家聽。

首先,氮氣雖不屬於惰性氣體,但確實很穩定。兩個氮原子之間是三鍵,鍵能是九百多千焦/摩爾。由於它化學性質穩定,不容易和其他物質反應,所以被廣泛運用到了食物保鮮環節之中。

按照小罐茶的說法,與空氣的接觸,對於茶葉是一種傷害。那將包裝中衝入氮氣,就可以將空氣排出,從而避免茶葉被“傷害”。其次,包裝內充滿了氮氣,還能保護食品外觀而不易擠壓變形。

有人要問,那什麼不用氦氖氬氪氙氡這樣的惰性氣體呢?那豈不是更穩定,茶葉更不容易“受傷”麼?當然可以用惰性氣體,但是成本會很高!氮氣空氣中就很多,穩定性不錯,價格還極低。

茶葉充氮就會貴?

解決了原理,咱們再來看技術層面。充氮的技術的推廣,已經有很多年了。但不是在茶葉領域,而是在薯片或是杏仁粉的保存。油炸的薯片或是炒熟的杏仁粉裡,都含有大量的油脂。時間一久,自然容易變味。所以廠家,就利用充氮技術予以保持鮮味。我們現在買到的薯片都是包裝鼓鼓的,其實裡面充的就是氮氣。

換句話說,小罐茶所謂高級的充氮技術,其實就是薯片保鮮的技術。小罐茶,技術到底多神秘?

將充氮技術運用到茶葉上,大體是臺灣茶界先做的嘗試。時間也不久,大致5年前開始試驗。機器多是從日本進口,價格在新臺幣1000萬左右(摺合人民幣200餘萬元)。由於日本是為粉末狀的抹茶充氮,所以與中國茶的條索還不完全相同。所以,我這次到臺灣也見到了改良版的茶葉充氮機。

在臺灣,茶行一般不會自己購買這種機器。因為有專門的加工廠,可以幫忙給茶葉充氮。一般要求每次加工量,不低於15臺斤(臺灣計量單位600g/斤)。

不要以為沾上高科技就會很貴,其實茶葉充氮加工價格非常低廉。

以8g一包為例,一斤茶可以分成75包(臺灣計量單位600g/斤)。每包的包裝袋加包裝工資共為1.8新臺幣。也就是說,茶葉的充氮加工為135新臺幣/斤,摺合人民幣大致在不到40元/斤。

由此可見,充氮技術既不神秘也不昂貴。

想想也是,連薯片都敢用的技術,想必也貴不到哪裡去。

畢竟,人家薯片不是大師作,也不敢賣那麼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