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作者/曾老師

導讀

很多中小企業都在做績效考核,結果都不理想,要麼流於形式,要麼以失敗告終?

到底是什麼哪裡出了問題?

首先,中小企業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為何要做績效考核?

做績效考核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改善和提升績效,還是為了考核員工?

如果是為了改善和提升績效,重點應該放在績效管理上,而不是績效考核上。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為何績效考核總容易失敗?

何謂績效?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績效的概念。

績:就是業績,體現企業的利潤目標。

效:就是效率、效果、態度、品行、行為、方法、方式。

績效是一個組織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投入產出情況,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時間等物質資源,產出指的是工作任務在數量、質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況。

如果用數據來衡量績效,最接近的數據就是利潤額,只是績效有長期和短期的之分,也就相當於利潤有當下利潤和未來來利潤之分。

績效管理與績效考核的區別

1、績效管理管什麼?

既然利潤和績效是接近的數據,那麼績效管理到底要管什麼呢?

簡單來理解,就是管理影響利潤的各個要素,如銷售、成本、費用、產品、資源、人效、客戶、技術等,如果企業把這些對應的要素都管理到位,並獲得最大的收益,那麼企業的績效就是最好的。

2、績效考核2大錯誤出發點

1)出發點一:很多企業老闆會認為,我每個月給員工發工資,那員工到底做得好不好,工資發得值不值,我是不是應該要進行衡量,最終來評價員工是資產還是負債,所以,我要考核員工。

2)出發點二:績效是員工創造的,如果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沒有創造力,那我是不是應該找一些方法來給他一些壓力,讓他有動力去創造更高的績效?所以,我也要考核員工。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不要績效考核,要績效激勵

1、認識人性

1)人性是懶惰的:每一個員工都希望少幹活,工作越輕鬆越好;

2)人性是有慾望的:每一個員工都希望工資收入是越來越高的;

2、機制要遵循人性,順應人心

既然績效(利潤)是員工創造的,也是員工浪費的,那麼就要了解以上人性,所謂人性化管理,就是我們的機制不能靠打壓人性。

比如傳統的處罰、罰款、考核都是屬於打壓人性的一種方式,員工自然會牴觸和反抗,長時間的打壓只會造成員工要麼離職要麼消極怠工,所以績效考核沒有員工會喜歡。

我們不能只看到人性是懶惰的一面,我們也還要看到員工有慾望的一面,也就是我們要建議機制來滿足員工的慾望,當然在工作中,所有員工都有高收入的慾望。

所以,我們要建立一種分配機制,激勵員工要為自己而做,要自己給自己掙工資,實現結果導向、多勞多得、效果付費的共贏結果。

績效激勵如何做?

什麼樣的薪酬才是最好的?這個也是很多企業提到一個普遍問題?

個人認為好的薪酬方案一定是讓員工“睡不著”的,那這樣的薪酬就是最好的薪酬,“會分錢比會賺錢更重要”。公平來自於強大而不是弱小,讓強者吃香的喝辣的;讓弱者“活活餓死”吧!這是符合時代需求發展。

想要讓員工獲得高收入,但不增加企業的成本,最高的方法,就是讓員工的收入來自他創造的結果。讓員工的薪酬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豐富和擴展薪酬的彈性,以增強薪酬本身的激勵性。

本文分享的這種分錢薪酬激勵模式,不僅能幫員工加工資,還能實現留人激勵人,實現雙贏的局面。核心內容來自《績效核能》一書,想深入學習,或私信作者

點擊下面淘寶進入即可 ( 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

績效激勵是績效在前,激勵在後,也就是說,員工要想實現高收入,前提你就必須做到高績效,所以績效激勵主要做好以下兩點:

1、績效指標利益捆綁

1)設計激勵指標

設計的每一個績效指標都是清晰可量化的,可以用數據表達的,這些指標都是企業當下所需要的。

如銷售額、毛利額、成本率、人創績效、回款率、工資費用率、可控費用率、客戶滿意度、員工流失率等,這些數據都是以結果為導向。

2)指標與薪酬掛鉤

找出每個崗位的激勵指標後,我們再把這些指標和員工的薪酬掛鉤,然後根據實際的數據以效果來付費,最終決定員工的工資收入高低。

這種指標一般與管理幹部、業務型、生產型員工捆綁。

激勵性薪酬設計的具體操作:

  • 1、將崗位原工資分解到核心K指標上(K指標提取原則詳見下文);
  • 2、每個K指標從數據分析找到平衡點(詳見下文);
  • 3、每個指標超過平衡點即有獎勵,低於平衡點即有壓力;
  • 4、每一個K指標:對於企業,是利潤增長的渠道;對於員工,是工資增長的渠道;
  • 5、從此,員工工資越高,企業利潤也越高;
  • 6、從此,員工和企業利益是趨同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一致的。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激勵方式的設計。

1、以平衡點為導向的激勵

例如:銷售額(產值工資5000元)。2016年全年月均銷售500萬,以500萬為平衡點,高於500萬的,每高出10萬獎勵100元,如低於500萬,每低於10萬,少發80元。

2、以提成點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也可這樣設計:銷售額1萬=10元,或銷售額提成率為0.1%。

3、以要求標準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

4、設定幅度的彈性激勵

例如:工資費用率指標。2016年平均工資費率為26%,最高時達到38%,最低時為22%,數據的波動性很大。經過測算,選取25-27%作為不獎不罰的中間地帶,高於27%的,每高0.1%少發10元,低於25%的,沒低0.1%,獎勵15元。

5、正激勵與負激勵

在設計考核激勵是,一定要衡量正負激勵的水平。從整體來看,正激勵要大於負激勵。從個體來看,被考核人不能完全控制的指標、經營性的指標,正激勵要相對大於負激勵;被考核人可以完全控制的指標,正激勵與負激勵可以相當;而對於管理性指標,尤其是責任性、要求性的指標,負激勵可以大於正激勵。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附謀店長案例: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店長績效激勵

2、能力多勞,多勞多得

對於很多操作型的二線員工,他們的工作很難量化,或者說量化成本很高,自然就很難用數據說話,那麼如何讓這些員工多勞多得,這是很多企業都頭痛的問題。

很多企業招人都以崗位招人,但往往這個崗位的工作量並不是很大,企業就會想辦法讓員工兼其他崗位工作,或者總會臨時安排其它工作給員工,導致員工覺得該企業不是很規範,最後選擇離職告終,這樣的企業離職成本就會非常高。

其實,中小企業招人不能以崗招人,也是應該以工作量來招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創建一種3崗位的活2個人幹,發2.5個人的工資,甚至做到3崗位的活1個人幹,發2個人的工資。

企業要讓有能力的人、做事效率高的人可以拿到比一般員工的工資要高很多,企業也要開放這樣的渠道來吸引有能力的人才。

PPV量化薪酬模式(適用於二線操作層員工)

所謂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是指將員工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項目、工作結果等以標準化、規則化、價值化的方式進行量化計算,並直接與員工的收入掛鉤,形成多勞多得的利益分配機制,相比傳統的計件工資、績效工資等更具激勵活力。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PPV簡易型設計(人員優化)

1.可以優化多少人;2.優化人員的工作進行量化;3.量化工作進行定價(分配30-60%左右);4.定價工作進行內部招募。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完整的PPV設計:

1.分析:崗位分析的重點

工作事項、花費時間、分佈規律(日、周、月、季、年)、工作強度、難度、工作價值、測量方式;所有的工作都定價了,如果有人請假,可以讓其他人頂上,定價的錢給就相應的人。

2.量化:

找出容易測量的部分;對容易量化的再進行時間、數量、價值分析;容易測量的工作佔總工作量的30-50%。

3.定價:

對納入測量的部門組織模擬定價;根據定價進行實步測算。

4.歸類:

崗位產值:指定崗位或流程緊密的崗位才能做的部分;有些工作是需要專業技能,只能指定某些人做,這部分一定要留下專業技能的人。公共產值:通過培訓或指導,可以公開招募執行者;公共性崗位的人容易。

5.測算

測算優化後的人力成本一定要低於之前的總成本。

6.打包:

不易量化測算的部分進行分類打包。

7.開放:

公開招募。

8.優化:

做完後就不用擔心沒人幹活,一個事情定價後總有人願意幹;不願意做的人就優化掉,公司想留下來的人先進行面談,看是否願意接受新的機制。

以某公司財務主辦會計為例: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財務主辦會計PPV由上圖顯示,財務的薪酬模式,可以由之前的固定工資分解為底薪+PPV工資;本職工作:1、完成業務員提成登記表,得400元/月2、完成員工工資表,得300月3、完成員工考勤,得100元/月4、課程收支表:得200元/月

除此之外,分外工作產值:

1、公司考勤工作項:200元(平均每天1小時,每月3日前出考勤表,無差錯無延遲)

2、網絡客服項:400元(每天2小時,明確工作要求與標準-好評率、點擊率)

3、公司積分運行項:300元(每天0.5小時,錄入分值、排名登記、快樂大會等)

4、網絡產品銷售:按提成機制執行

5、公司辦公水電費:與去年同期對比,節約部分的10%(上線不得超過300元/月)

馬雲:績效考核為什麼總失敗?如何3個人幹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

企業不做績效管理,等於沒有管理,政府也一樣,中小企業主們,你還在用固定工資嗎?你的企業的績效管理模式是怎樣的?歡迎私信和曾老師交流。

文:曾老師

長期從事績效薪酬設計研究和實踐;

足跡踏遍五湖四海,為廣大企業診斷把脈;

救死扶危,誓做企業薪酬績效改革的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