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作者/曾老师

导读

很多中小企业都在做绩效考核,结果都不理想,要么流于形式,要么以失败告终?

到底是什么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何要做绩效考核?

做绩效考核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改善和提升绩效,还是为了考核员工?

如果是为了改善和提升绩效,重点应该放在绩效管理上,而不是绩效考核上。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为何绩效考核总容易失败?

何谓绩效?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绩效的概念。

绩:就是业绩,体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效:就是效率、效果、态度、品行、行为、方法、方式。

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

如果用数据来衡量绩效,最接近的数据就是利润额,只是绩效有长期和短期的之分,也就相当于利润有当下利润和未来来利润之分。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1、绩效管理管什么?

既然利润和绩效是接近的数据,那么绩效管理到底要管什么呢?

简单来理解,就是管理影响利润的各个要素,如销售、成本、费用、产品、资源、人效、客户、技术等,如果企业把这些对应的要素都管理到位,并获得最大的收益,那么企业的绩效就是最好的。

2、绩效考核2大错误出发点

1)出发点一:很多企业老板会认为,我每个月给员工发工资,那员工到底做得好不好,工资发得值不值,我是不是应该要进行衡量,最终来评价员工是资产还是负债,所以,我要考核员工。

2)出发点二:绩效是员工创造的,如果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没有创造力,那我是不是应该找一些方法来给他一些压力,让他有动力去创造更高的绩效?所以,我也要考核员工。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不要绩效考核,要绩效激励

1、认识人性

1)人性是懒惰的:每一个员工都希望少干活,工作越轻松越好;

2)人性是有欲望的:每一个员工都希望工资收入是越来越高的;

2、机制要遵循人性,顺应人心

既然绩效(利润)是员工创造的,也是员工浪费的,那么就要了解以上人性,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我们的机制不能靠打压人性。

比如传统的处罚、罚款、考核都是属于打压人性的一种方式,员工自然会抵触和反抗,长时间的打压只会造成员工要么离职要么消极怠工,所以绩效考核没有员工会喜欢。

我们不能只看到人性是懒惰的一面,我们也还要看到员工有欲望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要建议机制来满足员工的欲望,当然在工作中,所有员工都有高收入的欲望。

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分配机制,激励员工要为自己而做,要自己给自己挣工资,实现结果导向、多劳多得、效果付费的共赢结果。

绩效激励如何做?

什么样的薪酬才是最好的?这个也是很多企业提到一个普遍问题?

个人认为好的薪酬方案一定是让员工“睡不着”的,那这样的薪酬就是最好的薪酬,“会分钱比会赚钱更重要”。公平来自于强大而不是弱小,让强者吃香的喝辣的;让弱者“活活饿死”吧!这是符合时代需求发展。

想要让员工获得高收入,但不增加企业的成本,最高的方法,就是让员工的收入来自他创造的结果。让员工的薪酬从固定薪酬,向宽带薪酬转变。丰富和扩展薪酬的弹性,以增强薪酬本身的激励性。

本文分享的这种分钱薪酬激励模式,不仅能帮员工加工资,还能实现留人激励人,实现双赢的局面。核心内容来自《绩效核能》一书,想深入学习,或私信作者

点击下面淘宝进入即可 ( 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绩效激励是绩效在前,激励在后,也就是说,员工要想实现高收入,前提你就必须做到高绩效,所以绩效激励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1、绩效指标利益捆绑

1)设计激励指标

设计的每一个绩效指标都是清晰可量化的,可以用数据表达的,这些指标都是企业当下所需要的。

如销售额、毛利额、成本率、人创绩效、回款率、工资费用率、可控费用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流失率等,这些数据都是以结果为导向。

2)指标与薪酬挂钩

找出每个岗位的激励指标后,我们再把这些指标和员工的薪酬挂钩,然后根据实际的数据以效果来付费,最终决定员工的工资收入高低。

这种指标一般与管理干部、业务型、生产型员工捆绑。

激励性薪酬设计的具体操作:

  • 1、将岗位原工资分解到核心K指标上(K指标提取原则详见下文);
  • 2、每个K指标从数据分析找到平衡点(详见下文);
  • 3、每个指标超过平衡点即有奖励,低于平衡点即有压力;
  • 4、每一个K指标:对于企业,是利润增长的渠道;对于员工,是工资增长的渠道;
  • 5、从此,员工工资越高,企业利润也越高;
  • 6、从此,员工和企业利益是趋同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一致的。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激励方式的设计。

1、以平衡点为导向的激励

例如:销售额(产值工资5000元)。2016年全年月均销售500万,以500万为平衡点,高于500万的,每高出10万奖励100元,如低于500万,每低于10万,少发80元。

2、以提成点为导向的激励

上述案例:也可这样设计:销售额1万=10元,或销售额提成率为0.1%。

3、以要求标准为导向的激励

上述案例

4、设定幅度的弹性激励

例如:工资费用率指标。2016年平均工资费率为26%,最高时达到38%,最低时为22%,数据的波动性很大。经过测算,选取25-27%作为不奖不罚的中间地带,高于27%的,每高0.1%少发10元,低于25%的,没低0.1%,奖励15元。

5、正激励与负激励

在设计考核激励是,一定要衡量正负激励的水平。从整体来看,正激励要大于负激励。从个体来看,被考核人不能完全控制的指标、经营性的指标,正激励要相对大于负激励;被考核人可以完全控制的指标,正激励与负激励可以相当;而对于管理性指标,尤其是责任性、要求性的指标,负激励可以大于正激励。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附谋店长案例: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店长绩效激励

2、能力多劳,多劳多得

对于很多操作型的二线员工,他们的工作很难量化,或者说量化成本很高,自然就很难用数据说话,那么如何让这些员工多劳多得,这是很多企业都头痛的问题。

很多企业招人都以岗位招人,但往往这个岗位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大,企业就会想办法让员工兼其他岗位工作,或者总会临时安排其它工作给员工,导致员工觉得该企业不是很规范,最后选择离职告终,这样的企业离职成本就会非常高。

其实,中小企业招人不能以岗招人,也是应该以工作量来招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创建一种3岗位的活2个人干,发2.5个人的工资,甚至做到3岗位的活1个人干,发2个人的工资。

企业要让有能力的人、做事效率高的人可以拿到比一般员工的工资要高很多,企业也要开放这样的渠道来吸引有能力的人才。

PPV量化薪酬模式(适用于二线操作层员工)

所谓PPV产值量化薪酬模式:是指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工作结果等以标准化、规则化、价值化的方式进行量化计算,并直接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形成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相比传统的计件工资、绩效工资等更具激励活力。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PPV简易型设计(人员优化)

1.可以优化多少人;2.优化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3.量化工作进行定价(分配30-60%左右);4.定价工作进行内部招募。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完整的PPV设计:

1.分析:岗位分析的重点

工作事项、花费时间、分布规律(日、周、月、季、年)、工作强度、难度、工作价值、测量方式;所有的工作都定价了,如果有人请假,可以让其他人顶上,定价的钱给就相应的人。

2.量化:

找出容易测量的部分;对容易量化的再进行时间、数量、价值分析;容易测量的工作占总工作量的30-50%。

3.定价:

对纳入测量的部门组织模拟定价;根据定价进行实步测算。

4.归类:

岗位产值:指定岗位或流程紧密的岗位才能做的部分;有些工作是需要专业技能,只能指定某些人做,这部分一定要留下专业技能的人。公共产值:通过培训或指导,可以公开招募执行者;公共性岗位的人容易。

5.测算

测算优化后的人力成本一定要低于之前的总成本。

6.打包:

不易量化测算的部分进行分类打包。

7.开放:

公开招募。

8.优化:

做完后就不用担心没人干活,一个事情定价后总有人愿意干;不愿意做的人就优化掉,公司想留下来的人先进行面谈,看是否愿意接受新的机制。

以某公司财务主办会计为例: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财务主办会计PPV由上图显示,财务的薪酬模式,可以由之前的固定工资分解为底薪+PPV工资;本职工作:1、完成业务员提成登记表,得400元/月2、完成员工工资表,得300月3、完成员工考勤,得100元/月4、课程收支表:得200元/月

除此之外,分外工作产值:

1、公司考勤工作项:200元(平均每天1小时,每月3日前出考勤表,无差错无延迟)

2、网络客服项:400元(每天2小时,明确工作要求与标准-好评率、点击率)

3、公司积分运行项:300元(每天0.5小时,录入分值、排名登记、快乐大会等)

4、网络产品销售:按提成机制执行

5、公司办公水电费:与去年同期对比,节约部分的10%(上线不得超过300元/月)

马云:绩效考核为什么总失败?如何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工资

企业不做绩效管理,等于没有管理,政府也一样,中小企业主们,你还在用固定工资吗?你的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是怎样的?欢迎私信和曾老师交流。

文:曾老师

长期从事绩效薪酬设计研究和实践;

足迹踏遍五湖四海,为广大企业诊断把脉;

救死扶危,誓做企业薪酬绩效改革的践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