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提前怎麼知道與預防,有哪些症狀?

歐盟燈飾

抑鬱症是什麼?

抑鬱症是一種以情感活動過分低落為基本特徵的精神疾病。

除了表現為憂傷及對生活失去興趣外,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具有反覆發作、自行緩解的傾向。

什麼人易患抑鬱症

1)有家族抑鬱症史的人。
2)女人。數據表明,女人得病的概率是男人的兩倍。
3)處在壓力之下的人。
4)理想主義者是高危病群。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化的要求,不能接受錯誤和失敗,對任何結果都很難滿意,這類人一般會因工作或學習原因得抑鬱症。
5)有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患者。
6)長期使用某些藥物,也可能導致抑鬱症。

特點及表現

1)起病緩慢,往往有先有失眠、乏力、食慾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狀。
2)發病特點是精神活動的普遍性抑制,以情緒低落、抑鬱悲觀最為突出。
患者終日無精打采,興趣索然,唉聲嘆氣,憂心忡忡,對學習、工作、家庭、前途等均喪失信心。
3)常常獨處或臥床不動,自覺腦子遲鈍、思路閉塞,嚴重者有拒食、自傷或自殺的表現。

4)患者面容憔悴蒼老,目光遲鈍、食少消瘦、便秘、早醒、閉經等。

自我檢測方法

可以通過下面的各種症狀進行自我對照:
1)你感到悽慘和哀傷。
2)你突然變得有氣無力,早上無法起床。
3)平時對你來說是小菜一碟的事情,現在都沒法完成。
4)你對平時喜歡做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突然沒有性慾,平時逛街能給你帶來的快感突然消失,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也索然無味。
5)一點點小事都能讓你非常焦慮。
6)你不想見人,或者一個人單獨呆的時候感到害怕,停止一切社交活動。
7)你感到自己思維不清。
8)你感到自己的人生很失敗,有內疚感。
9)你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
10)你覺得活著真是太沒意思了,不如死去。
11)你覺得看不見將來,沒有希望,覺得你以前做的一切都是個極大的錯誤,很多小事能讓你感到憤怒,對自己失去信心。
12)你覺得生活對你來說,真是不公平,你花很多時間去想你過去犯的錯誤或將來可能犯的錯誤。
13)無法入睡或早醒,感覺自己整夜都在做惡夢。
14)渾身疼,可又查不出來。
15)呼吸困難,胸悶,查出來心肺一切正常。
16)感覺自己得了腦瘤或其它癌症,但檢查結果正常等等。
如果你有以上症狀出現,並持續了兩星期,你就該去看醫生了。
應該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儘快痊癒。
對較嚴重的抑鬱症患者,應採取嚴密的監護措施,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預防自殺。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三有自我療法”。

“三有”具體來講就是指:

有意識:注意情緒、行為、感覺和變化。
有反應:有消極想法時及時記錄,等情緒減輕時進行客觀比較。
有行動:多做一些是自己心情愉快的事,如聽音樂、外出遊玩等。
另外,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廣交朋友,開闊眼界,活躍思維。經常與自己信得過的人談心。適度發洩,甚至大哭一場。
多參加體育鍛煉,培養自己的業餘興趣愛好
,讓精神有所寄託。這些都對避免得抑鬱症有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患者一定要要遵醫囑使用抗抑鬱藥物,有時可能還會用到針灸、電休克療法等。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湘雅常德醫院 解曉睿 施霞麗 秦宇

湖南醫聊

的 要試試麼)麼麼噠 一摸就大 您來問來我來回答 我們是擁有多名醫學博士的團隊,多人擁有在美背景深知國內外最前沿醫療科學 感謝關注與厚愛, 為了家人健康請轉

發哦~~· 轉發的都是大美女 大帥哥~


體徵和症狀

如果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幾乎每天至少兩週出現以下症狀和體徵,您可能會患上抑鬱症:

  • 持續的悲傷,焦慮或“空虛”情緒
  • 無望感或悲觀的感覺
  • 易怒
  • 有罪感,無價值感或無助感
  • 愛好和活動缺乏興趣或樂趣
  • 減少能量或疲勞
  • 移動或說話更慢
  • 感到不安或坐著不動
  • 難以專注,記住或做出決定
  • 睡眠困難,清晨覺醒或睡過頭
  • 食慾和/或體重變化
  • 死亡或自殺的想法,或自殺企圖
  • 疼痛,疼痛,頭痛,痙攣或消化問題,沒有明確的身體原因和/或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緩解

抑鬱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但通常始於成年期。抑鬱症現在被認為是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雖然有時比低情緒表現出更加突出的煩躁。許多成年人的慢性情緒和焦慮症起始於兒童的高度焦慮。

風險因素包括:

  • 抑鬱症的個人或家族史
  • 重大生活變化,創傷或壓力
  • 某些身體疾病和藥物

  • 儘量積極鍛鍊。
  • 為你自己設定現實的目標。
  • 嘗試與其他人共度時光,並且信任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或親戚。
  • 儘量不要孤立自己,讓別人幫助你。
  • 期待你的心情逐漸改善,而不是立即改善。
  • 推遲重要的決定,如結婚或離婚,或改變工作,直到你感覺好一些。與其他了解你並對你的情況有更客觀的看法的人討論決定。
  • 繼續教育你自己的抑鬱症。


指尖上的芳香

抑鬱症屬於心理障礙,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以心情低落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

患者往往興趣喪失、自罪感、注意力集中困難、食慾喪失,嚴重者往往會選擇自殺等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並且伴隨著其他的認知、行為和社會功能的異常,常常和焦慮症一起出現。

一般認為,遺傳因素或早年生活經歷如童年喪親經歷在抑鬱症發生中可能導致一種易感素質,具有易感素質的人在一定環境因素下發病。對症的去除誘因或者調整心態能很好的預防抑鬱症的發生。

第一:研究發現抑鬱症的家族史高達30%-40%,血緣關係越近發病越容易一些。

第二:生活事件或者環境應激事件,意外災難,親友亡故,財產損失等嚴重負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致病主要因素。

第三:早年的不幸,或者早點痛苦的經歷,對後期的影響也是一種易感素質,更容易導致發病。

抑鬱症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三低症狀”,既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減退,但是不一定見於所有抑鬱症患者。目前將抑鬱症症狀歸結為核心症狀、心裡症候群、軀體症狀群

核心症狀:主要是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減退。

1.情緒低落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觀絕望,悲觀對生活失望甚至絕望,喪失自信或自信,無價值感或無助感,十分消極。

2.興趣喪失為以前喜歡的活動都失去興趣,喪失娛樂能力。

3.精力不足表現為過度疲乏,打不起精神,情動費勁,語調低沉,行動遲緩,甚或臥床不起。

心裡症候群:焦慮、自罪自責、精神病性症狀如幻覺和妄想,認知症狀如認知扭曲、注意力或者記憶力下降等;精神運動性遲緩,面部表現為表情貧乏或缺乏表情,或激進、無目的的失控行為增多;自知力受損;有自殺觀念或者行動。

軀體症狀群:症狀表現為晨重暮輕。

1.睡眠紊亂,如不易入睡、睡眠淺、早醒,早醒是特徵性症狀;

2.食慾紊亂或者胃腸道功能紊亂,如食慾下降、胃痛胃脹;

3.慢性疼痛,為不明原因的頭疼或者全身疼痛;

4.其他非特異性症狀如頭昏腦脹、周身不適、肢體沉重、心慌氣短等。


豆子20180101

當你感受到某種對自己的生存形成威脅的壓力,它就成了你生活的全部。

你圍繞它千萬百計想要克服它,可是它紋絲不動,此時你感受到無力,沒有人喜歡體驗生命受到威脅而無能為力的受挫感,你開始敏感它,防禦它,你需要繞道行走以保護自己。

此時期,壓力拿走了你的注意力,使你不能專注當下,你開始感到對工作學習力不從心,你的感知覺變得遲鈍。你感覺到與人相處的艱難,在人群中你不能自由抉擇該如何表現,你權衡很多左右為難。你的狀態大大降低了你各方面的功能表現,人們對你開始困惑不解甚至指責,你感受到孤獨無助。

你開始不想工作,不想見人,你想躲起來遠離俗世,可是道德感又令你無法認可自己這樣的狀態,社會環境也可能挑戰著你的狀態,逼你出來戰鬥。

也許為了生存你硬著頭皮繼續戰鬥,可是你感受到更多的自己的無能與恐懼,你羨慕別人卻不能像別人,你不能放開自己的標準,因為標準後面對你而言是未知的可怕怪獸,你不得不在標準下吃力地硬撐著;

也許你躲避著,像烏龜一樣把頭縮進殼裡,什麼也不做,什麼人也不見,因為一動一見,壓力就如山而來,可是你的思維會動,思維掀起壓力,一波又一波,你想著,可能你會自責愧疚,恨自己無能,可能你會歸責於家庭、社會而變得憤怒,你感受到活下去是那麼艱難,美好生活似乎很遙遠很遙遠。

心理帶動生理,生理摧垮心理,你的思維越來越狹隘,你的活動越來越逼仄,你的身體越來越沉重,終於有一天,你放棄了全部希望,你絕望了,你需要藉助藥物來幫自己獲得快樂的感覺。

以上是我從我的抑鬱症個案的經歷得出的體會與總結。試圖說明抑鬱症是一種心理模式不斷推高情緒體驗的結果,這種心理模式就是你對某種對自己的生存形成威脅的壓力的解讀,其實解讀可以是多元的,是有背景條件的,正確的解讀是看透真相,尊重事實,放下心念。

那麼現在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是否認識了抑鬱症,懂得了如何預防抑鬱症呢?

願一境心理倡導的自由人性在人們心間開出絢麗的花,柔軟溫暖了堅冰。


一境心理陽光家園

人的情緒不會無緣無故抑鬱。

抑鬱症能夠列入國際衛生組織承認的疾病,足以證明抑鬱症人,給家庭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了!

抑鬱症分好多種類型。內原性抑鬱是不明原因的情緒持續低落,憂鬱愁眉不展,面無表情,或者是暗自流淚,也稱之為原發性抑鬱症。這樣類型很好觀察到。是一個病理性,心神不寧.多慮.緊張。

隱形抑鬱症:患者會出現各種軀體上的症狀,健忘早醒乏力,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疼痛。情緒有種莫名其妙的失落空虛感,對生活情趣失去感覺。往往會被家人忽視,被說成閒出來的病,矯情而已。

微笑抑鬱症:看上去若無其事,面帶微笑,展示給外人面前的是開朗熱情,內心卻非常壓抑焦慮,很多時間,這些微笑不是發自內心。

是因為工作面子禮貌尊嚴責任的需要。這樣的人上午還在上班,有說有笑,下午可能就自殘,或者是自殺了。有於微笑做罩衣,內心的痛苦外人是無法看見。這樣的結局是讓家人始料未及更無法理解的一種。


mu年mu月的那一天


戲迷阿德1


心理社工師周雲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