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伟大和殊胜之处:佛陀带领我们走向超越,不生执著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金刚经》的伟大和殊胜之处:佛陀带领我们走向超越,不生执著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则非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此品名为“如法受持分”。如法,乃如其所是之法。如法受持,这点很重要,并非所有的受持都是如法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则非般若波罗密。”般若,即智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有智慧,也可以说是天地本有之智慧,一切生命本有之智慧。此智慧知天知地,知一切,西方命名为“上帝的智慧”或“神智”,我们东方就叫“般若智慧”。

西方人认为只有上帝才拥有这种知天知地的智慧,而东方人却不作此认为,东方人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这样知天知地知一切的智慧,简称“神智”,佛家称为“佛智”。不管西方的神智还是东方的佛智,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皆是生命本有之智慧,非后天的聪明,也非后天的逻辑推导,而是先天本有的了知一切的智慧。谁拥有了这种智慧,谁就可以解脱,因为这种智慧与解脱紧密相联。

为什么《金刚经》,包括其他一切佛经,一再要求我们开显这种智慧,认识这种智慧,成为这种智慧,融入这种智慧?就是因为一旦我们融入这种智慧,让其开显,则我们将一劳永逸地获得解脱,进入涅槃,进入永恒。所以它不仅仅有认识、认知之功能,还有解脱之功能。从此以后,我们心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颠倒、一切梦幻,就会一劳永逸地消除。因为有般若智就没有贪嗔痴,就没有颠倒妄想;反之,有颠倒妄想,就不可能有般若智。这是水火不容的两回事。获得般若智,很快,甚至当下,我们所有的业障、业力随之消除,无明随之消除,颠倒妄想随之消除,包括生死、六道轮回亦随之消除。这就是佛法中为什么一再反复地要求我们开显生命本有的般若智慧之原因。

“般若波罗密”,就是通过开显内在的般若而达到彼岸。彼岸是什么呢?就是解脱,就是涅槃,就是智慧,就是无烦恼,就是无生死,就是永恒。这样的彼岸,是通过般若来达成的,所以叫般若波罗密。般若,就相当于一艘船,乘载着我们到达智慧的彼岸。

“佛说般若波罗密,则非般若波罗密。”怎么又不是般若波罗密呢?这是为了让我们不生执著。一旦执著,般若就不再是般若。般若,只有非执无为之中才能称其为般若,般若才能如其所是地呈现。一旦执著,就有人为的痕迹在其中,就有“我”在执著。那么,在“我”的过滤下,在“我”的主宰下,在“我”的干扰和污染下,所见到的般若永远不是般若之自身。要想让般若以自己本来面目展现出来,前提是不能有“我”,更不能有我执,更不能有在我执下的主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这师徒二人明明一问一答在说法,话锋一转却成了“如来无所说”。那么佛陀到底是有所说,还是无所说?如果是无所说,那这师徒俩你一言我一语在干什么呢?不是在说法吗?如果是有所说,那为什么须菩提又说“如来无所说”呢?

言外之意,只有不执著于如来的教导,如来的教导才能如其所是地存在。一旦对佛陀的说法有执著,有贪念,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带到佛陀的言说经教中,则对佛陀的言说经教就会产生一种污染、一种破坏、一种执著、一种束缚,这个束缚就是法束。你束法,法就束你,总之,相互束缚。只有以超越的态度来对待佛陀的各类教导,这个时候教导才能不变质不走样,才能如其所是地呈现。如果看不懂其中之深意,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你就会发蒙:到底是说呀,还是没说呀?怎么这师徒二人颠三倒四、矛盾重重。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一点也不矛盾,而是大有深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这“三千大千世界”类似于银河系,把系内所有的星球、所有的物质尽可能地分解下去,析为微尘。微尘是佛教的专用术语,是极微之尘的简称。微尘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原子或分子,乃至于电子等微粒。也就是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星球、所有的物质尽可能地分解下去,化为原子、分子乃至于电子等微粒。那么,这样分解产生的微尘(微粒)多不多呢?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金刚经》的伟大和殊胜之处:佛陀带领我们走向超越,不生执著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句话还是在讲一个主题——不执著。不执著于外在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客观世界,这个物理世界。这个物理世界,在佛法中都是空性的外化,都是佛性的外化。

佛法追求的是能所双泯,能所双超。能,即主体化存在,就是主体性、主观性、主宰性,就是人的能动性的简称。所,即客观世界、客观对象。能与所构成了我们的世界。由能动的生命与被动的物体组成的世界,佛家称其为“能所世界”。能世界就是有情世界,有情世界构成社会,构成社会的种种群落。所世界就是器世界,就是日月、山水等客观物质构成的自然界。

修行,就是要超越能所,能所双泯。不光超越能,也要超越所。而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对能的超越,是对生命的主体进行超越。还要超越所,就是超越自然世界,超越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分解后形成的微尘。所以,佛说“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里“非世界”前面应加上“即”更好理解——“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是什么?世是时间,界是空间,世界就是时空。一世、两世、三世,是时间概念;界呢,界定、边界,有边界就有空间。“世界”这个词来自于佛家,中国文化里没有“世界”这个词,但是有“宇宙”的概念。现代人所说的“宇宙”,是说那个地球之外广阔无垠的拥有众多星系的宇宙;中国古代所说的“宇宙”并非如此。“四维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四维上下(四面八方)是空间,古往今来是时间。“世”相当于“宙”,“界”相当于“宇”,涵义几乎一样。有了时间和空间,才有了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必须在时间和空间里才能诞生和演化。

此时,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个世界不只是人类世界,一切时空内的事物都称为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指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指时间和空间内的所有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时空中诞生演化的。如果没有时空就没有万事万物,也没有这个宇宙,包括没有我们自己。宙就是寿命,从生至死就是时间。我们有肉体,有一个空间,就为宇。所以,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小宇宙。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占有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这个事物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古人说,万物皆是小宇宙。万物合在一起,所有存在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大宇宙。这个大宇宙,是由无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与无机物构成的。

“是名世界”是什么意思?就是姑且叫世界而已,临时起个名字。这点与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是上帝让人给万物命名,所以将鸟叫做“鸟”,将山叫做“山”,将水叫做“水”,将人叫做“人”等等。五千年了,这些名字就不更改了,就这么叫吧,一旦命名就一直叫下去。这与佛家不一样,佛家认为所有的名称只是一个名称,它没有永恒性,没有绝对性,只是为了表述方便临时命名而已。千万不敢着实了,一旦着实我们就执著了,我们就陷进其中,成为一个世俗中人。用《红楼梦》的说法,就是我们成了个“俗物”。所以佛陀在这里说,这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别当真,因为在究竟佛法中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

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幻觉,是一种非常真实的幻觉。就像“自我”一样,谁都以为自我是真的。其实,自我就是一个梦,根本就不存在。但没有梦醒之前,谁都以为自我是真的。在梦中笑,在梦中哭,在梦中追逐嬉戏,但醒后什么都没有。整个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梦,梦的主人就是自我,自我导演了人生的梦。在这梦尚未醒来之前,谁都不以为自己这是在梦中。

不仅我们的自我是一场梦,外界的客体(时空)也是一场梦。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是幻觉。自我是人生之梦,时空是宇宙之梦。

《金刚经》的伟大和殊胜之处:佛陀带领我们走向超越,不生执著

按照《金刚经》的观点,整个人类世界和外在的宇宙世界,无非就是空性、佛性的一个持续的游戏。这个游戏佛家称为“幻”。幻不等于没有,也不等于有。幻等于什么?等于游戏。就如孩子拿几块砖搭了个房子,你说它没有吗?可是,这真的是孩子们搭的房子。你说它有吗?这又不是一个房子,仅仅是孩子玩的一个游戏。佛家取“幻”这个名字,非常妙,很传神,它介于有无之间。

因为天地宇宙是一个虚幻,这个虚幻的理解跟我们一般人理解的还是有些不同。一般人理解的幻就是假的,什么都没有,都是骗人的。而佛法中的虚幻,不是什么都没有,就好像电影一样。

电影是声、光与影有机结合的幻觉,这些光与影投在荧屏上,就叫电影。电影的场景全部是不存在的,但你又不能说电影是完全不存在的。电影是一种对人视觉的公开欺骗,世界上根本没有电影这种东西。那究竟有没有电影呢?当然有,世界上每天上映那么多电影。这些电影藏在哪里呢?藏在了光与影中,它就是光与影的幻觉而已。整个天地宇宙,就是一个电影、一个幻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全称为“三十二大丈夫相”。佛的肉身跟我们一般人的肉身不一样。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三十二种与众不同的大丈夫相——佛相。“具足色身”之“具足”狭义说是指他不聋不哑、五官四体齐全;广义是指他圆满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拥有一个圆满觉悟者的所有标志。

《金刚经》的伟大和殊胜之处:佛陀带领我们走向超越,不生执著

三十二相是指由于佛陀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得的庄严德相,其他修行人可具有其中某些庄严特征,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义上的转轮圣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这四轮王。轮王是佛教中对人间伟大的君主之称谓),才能具足三十二种德相。这三十二种相分别为:

1.顶上肉髻相:即头顶上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自受持亦教人受持十善法而感得的殊胜相。

2.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称为毫光、眉间光。是佛在因地时,见众生修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所感得之妙相。

3.睫如牛王相: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怜悯爱护众生如独子而感得。

4.目色绀青相: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碧眼方眸。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无量乞者、病人,所感得的殊胜相。

5.两颊隆满相: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

6.常得上味相:佛口常得诸味中的最上味。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满足众生之愿的德相。

7.广长舌相: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是发弘誓愿,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得的胜相。

8.声如梵王相:佛有清净的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是由说实语、美语,禁一切恶言所感得的德相。

9.四十齿相:佛具有四十颗牙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是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所感得的胜相。

10.牙齿紧密相:佛诸齿皆不粗不细。是以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得的胜相。

11.牙齿齐白相:佛的牙齿颜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是以常思维善法,修慈悲而感得的胜相。

12.上身如狮相:佛之上半身如狮子王,行住坐卧威容端严。是佛于无量世中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13.身形端直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为端直。是持不杀、不盗戒,远离骄慢所感。

14.身广长等相:佛身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相。

15.身色金黄相: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是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感得的胜相。

16.身放光明相:佛的身光四面各有一丈,任运可普照三千世界。是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感得的胜相。

17.一孔一毛相:一毛孔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是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除道路荆棘所感得的胜相。

18.身毛上靡相: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感得,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19.两肩圆满相: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20.两腋充满相: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是佛施与众生医药、饭食,又能亲自治病所感得的胜相。

21.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是由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的胜相。

22.皮肤润泽相: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是以清净的房舍、衣物、器具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的胜相,表示佛陀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23.手指细长相:两手指、两足趾皆纤长端直。是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骄慢心所感得的胜相,表示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24.手足柔软相:手足极柔软。是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生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的胜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

25.指间缦网相:手足每两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是由摄受众生而有,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26.垂手过膝相: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是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恶魔,哀愍众生为其摩顶之德。

27.象马阴藏相:男根密隐于体内,如大象、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淫、救护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28.腨如鹿王相:股骨如鹿王之纤圆,是往昔专心闻法、演说妙法所感得的胜相,表示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29.足趺高满相: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佛于因位修福时勇猛精进感得的胜相,表示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德。

30.足跟广平相:足踵圆满广平,是由持戒、闻法、勤修善业而证得的胜相,表示教化、利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31.足下平满相: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这是佛陀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密所感得的胜相,表示引导利益之德。

32.足下轮形相:足心现一千幅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

以上这些,就是佛陀的三十二相。按佛教所说,一切佛陀当他成佛之时,皆具足此三十二大丈夫相。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这里“如来”不是指佛的色身(报身),而是指法身,指的是般若和佛性。你可以通过佛陀肉身上特有的这三十二大丈夫相找到,或者辨别出佛性吗?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呢?“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句话仍然是在提醒,让我们不要执著于三十二相,不要执著于一切表相——虽然是如此殊胜的三十二相,也不可生出丝毫的执著。

那佛的肉身到底有没有这三十二相呢?当然有,佛跟常人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成佛了,所以他的身体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微妙变化,总结一下就是佛与常人有三十二个不同之处。

《金刚经》的伟大和殊胜之处:佛陀带领我们走向超越,不生执著

我当年在西藏修行时,所见过的修行有成就者,他们多数在长相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要么是眼睛太小,或是嘴巴太大,还有些人五官畸形等等。但当有缘见到他们时,却不会生起一点轻视之心,反而不由自主地生起了强烈的虔诚和神圣之心。因为这些修行人都是很有成就的,自获得成就后,便会从内向外透显着一种无以言喻的魅力和庄严,让人一见之下,顿生敬仰之心。这可能就是佛陀所谓的“三十二相”吧。这三十二相不可着实了去理解,它们更多的是指一种杰出的气质与内在的高贵。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前面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时候,突然又转到了布施,即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是以七宝布施,而是以身命来布施,把财布施换成了无畏布施。身命布施即无畏布施,就是为法忘躯、大无畏精神。哪里需要,就把性命布施到哪里。而且还不是布施一次,是很多次,是以恒河沙那么多次数的布施。所获得的福德大不大呢?当然很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这样所得福报更多,比用“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报还要多。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此经”,通过“受持四句偈”,我们获得了一个非常稀有的洞见,就是我们不再执著于佛陀的三十二相,而是超越了它。每超越一次,我们所获得的福德都要大于恒河沙等身命之布施。总之,我们因超越所获得的福报,都大于七宝布施或是身命布施所获得的福报。佛陀要说的无非就是这个意思,无非就是表彰和赞叹《金刚经》的伟大和殊胜,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般若智慧与圆满解脱是这个世上最为珍贵之事。它的伟大和殊胜之处,就是在整部经中,佛陀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带领我们走向超越,让我们不生执著,不著相,只生超越。每超越一个方面,我们就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二十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