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白領留剩飯給流浪漢被質疑,看待愛心宜少些“潔癖”多些包容

善待哪怕是很細微的愛心行動

文 |木須蟲

女白領留剩飯給流浪漢被質疑,看待愛心宜少些“潔癖”多些包容

吃不完的盒飯,多數人會選擇扔掉,而這位女白領楊欣卻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她總是打好包,放在路邊,讓過路的流浪漢來吃。楊欣的舉動在朋友圈引發大家爭議,許多朋友稱讚她是個善良的人,用這樣的方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同樣也有很多人質疑,“這樣真的有必要嗎?自己吃不完的飯給別個吃,感覺像是在侮辱別人的人格,流浪漢也有尊嚴。”報道稱,楊欣這樣的愛心行動,堅持了四年。(6月18日《春城晚報》)

將吃不完的盒飯打包,放在路邊,讓過路的流浪漢吃,行為本身有良善的初衷,一方面意在減少食物直接扔垃圾桶的浪費,另一方面讓缺少食物的流浪漢在飢餓時,吃到一口相對乾淨的食物,解決一時之困,破一時之窘,毫無疑問其出發點並沒有瑕疵,也沒有一些網友質疑損害流浪漢尊嚴的想法。況且,其做法是將打包好的剩飯放在路邊,而非直接給流浪漢,流浪漢有充分的選擇權,如果感到是尊嚴受損,大可不吃,如果不嫌棄吃了也無妨,這也符合愛心關係中平等的要義。

女白領留剩飯給流浪漢被質疑,看待愛心宜少些“潔癖”多些包容

當然,贈人食物,吃不完的飯菜自然不是好的選擇,一方面衛生無法保障,另一方面從情感的角度來看也頗有違和感,特別是針對弱勢群體的贈予,容易被認為是侮辱人格的施捨。這或許是許多網友表達質疑的癥結所在,類似的問題,不只是個案,包括一些商家將即將過期的食品捐贈給外來務工人員、失獨老人、殘疾人家庭、貧困兒童等特定群體,同樣會引發類似的爭議。

顯然,這構成了善心與善行評價之間的矛盾。善行背後必有善心驅動,但善行未必一定會得到善果,比如個案如何保證飯菜的衛生,以及讓流浪漢感到安全放心,都是不小的問題,因此,被女白領打包的剩菜剩飯,即便是被流浪漢發現,被吃掉的概率恐怕並不大,善心的意義大於實質。

女白領留剩飯給流浪漢被質疑,看待愛心宜少些“潔癖”多些包容

但是,並不意味著其善行缺少價值,恰恰相反,如果對行善定義過高的門坎,並不利於公益愛心的踐行。比如,對於女白領打包剩菜剩飯給流浪漢吃,不少的網友表示,如果真心關愛流浪漢,就應該給他們買乾淨的食物,或者給錢他們讓他們買食物,固然這的確是對弱勢群體更好的關愛,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辦到呢?

相比較來說,普通人舉手之勞能給予他人的幫助,才可能讓關愛融於平常,形成常態,包括食物、衣物等適度的分享利用,以減少浪費低成本的捐贈,也是有益的途徑,只要方式得當,也是公益愛心的增益,讓更多普通人加入到公益的隊伍中來,如一些城市嘗試的“分享冰箱”。

女白領留剩飯給流浪漢被質疑,看待愛心宜少些“潔癖”多些包容

對於愛心行動尤需包容,行動方式妥否可以討論,卻不宜輕而易舉褒貶善意,比如個案贈人食物有必要照顧流浪人員尊嚴,卻不意味著將方式妥否的討論異化成為道德的批判,橫加指責,還是少些“潔癖”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