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炒股虧損的三大原因,原創,直指本質,頭條首發,你從沒看過

我從第一天進入股市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炒股會賠錢?賠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如果我能找到這些原因,並且去加以避免,那麼是不是我就不會虧錢了呢?

想了很久,也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了三大原因。

我們炒股虧損的三大原因,原創,直指本質,頭條首發,你從沒看過

第一、靠想象力炒股

就是俗稱的“盤感”,對於股票的漲跌最大的判斷依據是“感覺”,“我覺得這隻股票馬上要漲了”“我覺得它能回到前期高點”,這些都屬於感覺。

而感覺的缺點是太容易變了,可能昨天還對一隻股票信心滿滿,而一夜之後又變得憂心忡忡。

感覺這東西很不可靠,因為影響感覺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大到國家政策,中美貿易戰,小到早上起床和媳婦吵架,孩子不聽話,統統都能對感覺造成影響。

所以在股市,單純的靠感覺炒股很難長期穩定的盈利,甚至只會是長期穩定的虧損。

我們炒股虧損的三大原因,原創,直指本質,頭條首發,你從沒看過

第二、不能準確判斷股票價格的高低

股市中一直有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高拋低吸”,可是什麼是“高”?什麼又是“低”呢?

我以前拋出過一個問題,700元一股的貴州茅臺、70元一股的中國平安、還有7塊錢一股的建設銀行,他們的價格誰高,誰低?能準確說出答案的朋友寥寥無幾。

如果不能判斷股票當前價格的高低,又依據什麼來進行操作呢?恐怕最後只能又回到了依靠感覺的老路上。

而我長期以來的連續帖子,就是想要從一隻股票的歷史數據中縱向來和自己做對比,再結合同板塊的別的股票橫向做對比,從而最終確定當前的價格是高是低。

這樣判斷股票價值高低的好處是:我們不會被“感覺”影響。

對於低估的股票無論買入還是持有都會更有信心,同樣,對於股票上漲和漲到什麼位置也有著更加準確的預期和判斷,不會因為承受不住“過山車”的煎熬從而過早的賣出。

我們炒股虧損的三大原因,原創,直指本質,頭條首發,你從沒看過

第三、一些好的公司是有目共睹的,有些時候的低估也是顯而易見的,可是為什麼還是會導致被套,甚至一時的虧損呢?

這裡要用到的一個詞就是“稟賦效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的理論:人們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在我們買入某隻股票之前,我們對其一定是百般挑剔的,可是一旦買入,就會逐漸的變成只喜歡聽到它的正面消息,而對關於它的質疑會強烈的排斥和反駁。

大部分的大V都是靠人的這個特性來支撐人氣和吸粉的,不斷的去反覆強烈的推崇某一隻股票,從各個角度找各種理由來證明這隻股票是多麼的好,多麼的傑出,當然他們自己也是持有這隻股票的,從而使同樣買了相同股票的粉絲能夠找到共鳴和心靈上的慰藉。

這就是稟賦效應,會大大的高估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你拿著它的時候千好萬好,而一旦賣出,就變得狗屁不是。

稟賦效應還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會使我們變得狹隘,因為愛,會使我們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我們持有的股票和它所屬的板塊,比如買銀行的朋友,可能根本就不會去關心地產板塊最近的變化,而買了地產股的朋友也不會去關心白酒板塊,只有我持有的股票和我買的股票所屬的板塊才是最好的!

但是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化之中,股市更是如此,有些板塊可能一時具有優勢,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就喪失優勢了,而稟賦效應會矇蔽住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這種變化,還依然認為我們持有的才是最好的,從而錯過獲取更多利潤的機會,甚至虧損。

我們炒股虧損的三大原因,原創,直指本質,頭條首發,你從沒看過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我嘗試著用數據,大量的數據來替代“感覺”,數據和感覺是對立的,建立了數學思維,慢慢的就能弱化感覺對自己的影響。

然後,我嘗試用一家公司過去十年的ROE結合PB,和同板塊別的公司過去十年ROE結合PB的數據來進行對比,從而先粗糙的選出一隻或幾隻相對低估的股票,然後再對這幾個標的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PEG、ROA和DCF,進而找出性價比最好的那隻來建倉買入。

即使這樣還不夠,為了避免自己落入“稟賦效應”的陷阱,我還要求自己堅持做到,每天記錄所選板塊的PB變化,這是一項非常枯燥乏味,並且效果極其微弱的工作。比如銀行板塊,可能每天的波動只有一兩分錢。但我覺得這種付出的最大價值,是能使我的目光不僅僅侷限於我買入的股票上,還能隨時觀察著其他板塊甚至整個A股市場的變化。

最後:

我不是大V,也不是成功者,我只是想通過多一點努力,加上多一點思考,能在股市的道路上多前行那麼一點點。

此為,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