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也就十万精锐为何可以统一中国?

清军入关时也就十万精锐为何可以统一中国?

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羊会轻易击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有时候决定战争胜负乃至改朝换代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势力大不大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领头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如果领头人不堪一击,那么再大的基业也是如镜花水月一般。

明末清初清朝身为关外割据势力,面对同时期有统一天下之势的李自成之大顺、明庭正统延续南明小朝廷、张献忠之大西这三方势力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清朝却笑到了最后由割据政权鱼跃龙门成为全国性政权,它成功的源头就在于是一只狮子带领了一群羊轻易击败了三只羊带领的三群狮子。

清军入关之际不说满洲八旗本部,算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及其携带的家眷,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万左右,如果只是说精锐部队也就是八万左右最多十万,一方割据势力又以如此少的人口统一关内如此之辽阔的疆域,征服如此之多的人口。

清朝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当时天下格局不稳定,没有主心骨,它乘虚而入。

当时中国的局势极其复杂,笼统来说当时天下大势处于一个暧昧时刻,老的刚去(明朝灭亡),新的刚立(李自成之大顺,在当时天下大部分人认为大顺政权将是下一个全国性朝代),而且南方有明朝延续残余势力南明小朝廷,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可以说是群龙无首四分五裂。

再说说当时的三方势力: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明朝延续南明小朝廷。他们的存在不只是说明中国已经群龙无首和四分五裂,而且他们本身并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像李自成拥有毁灭旧世界的能力,却没有守住了新世界的能力,不然也不会亡了明朝以后败亡的如此之快。而且他的成功拥有很大的偶然性,起义之初并没有显现出多少雄才大略,只是如同不死小强一般,而且因为明朝还要面对关外清军疲于两线作战,所以李自成多次运气好到死里逃生然后东山再起,但当他的对手换成清军以后便一蹶不起了,所以李自成根本没有统一中国之才。

张献忠与李自成同样是农民起义者,两人崛起的原因差不多。都是靠着明朝疲于两线作战时崛起的,本身并没有多大才能,只不过是乱世中靠运气火速崛起的一个草莽英雄罢了,一方割据之主都勉强,更不用说统一中国了。

南明小朝廷虽然是明庭延续,是当时最根红苗正的正统势力,但正因为它是明庭的延续,所以也延续了明庭的党争等内乱,一直是内乱不止,错过很多次大好时机,而且由于拥立藩王的血统问题,导致了其他藩王不服,看似拥有南方半壁江山,其实根本不堪一击。

关内三方势力没有统一中国之才,像是三头羊领导了中国这个大狮群。

相对于关内的三方矛盾势力,满洲军事集团经历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的草创与完善,已经非常成熟了。成熟的政权为其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而且入关时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也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具备统一中国的实力。

清军入关以后虽然精锐的八旗也就是最多十万左右,但清庭善于利用汉人降将,开始以八旗精锐为主再带上大批投降的汉军横扫中国,从而统一了中国。

再看看明朝没有灭亡时,虽然王朝末年朝廷机构腐败,而且人心涣散。但毕竟是一国的主心骨,所以可以勉强抵御清军,并且利用庞大的国家机器耗死了清之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哪怕清军三次绕道入关也无济于事。

而明朝一亡,偌大的帝国没有主心骨,各自为战。遇上高度团结的新兴满洲军事集团当然是节节败退,最后使清军逆袭成为胜利者。

所以说有时候表面上的数量多根本代表不了什么,没有领头人没有主心骨,很多时候数量多也只是个纸面数量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