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西晋的匈奴刘汉政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无痕和瓦特

刘汉帝国灭亡的直接诱因是内乱,刘渊父子出身并州五部匈奴屠各部。虽然名义上领有南部匈奴,但是他的家族地位并不高,不在四贵之列,更不是单于后裔。刘渊父子也深知自己号召力并不强,部众人数也偏少,所以在内部积极拉拢呼延氏、卜氏等部,外部或拉或拽威服其它匈奴、氐、羌等小部落。帝国的构成非常庞杂,有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还能勉强维持局面,王室一旦疲软,帝国的倒塌无可避免。

刘聪在位期间,汉军接连攻陷洛阳和长安,刘聪威望大盛,也让刘聪自信可以彻底掌控帝国。刘聪开始大肆排除异己,借诛杀自己的皇太弟,诛连了很多匈奴旧贵和氐羌酋长。但是刘聪明显自信过头,他的白色恐怖引起更多人的不满,许多地方军阀都已事实上独立。事实上在刘聪去世前,平阳朝廷也只能掌控都城周遭。靳准原本深受刘聪父子信任,本被视为一体,但他也能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不得人心。刘粲将大权全部推给靳准,也让靳准有了机会夺权。于是靳准诛杀了王室,借此和其它实权派和解。然而刘粲被瞧不起,他靳准同样没被人瞧上,最终靳氏覆灭。

刘汉帝国内部不稳,外部同样不安生,最大的隐患就是石勒。石勒是羯族人,虽然投靠了刘渊,但是全靠自己发展壮大。而且北方大部分地盘基本都是石勒打下的,刘汉帝国严重依赖一个外姓军阀,只是这个隐患还没爆发就自己崩溃了。

刘汉帝国虽然俘虏了两位司马氏皇帝,但是北方大地上仍然有不少反抗势力。即使在起兵之地并州,也有以刘琨为首的晋廷势力在抵抗。帝国稍有风吹草动,抵抗势力就会死灰复燃。汉军攻陷了洛阳,但不久就被迫放弃,晋廷在中原的残留势力并不小。汉国内乱,他们立马推波助澜,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生物学家讲历史

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充当五胡乱华急先锋的匈奴屠各刘氏汉赵国政权,可谓是彻底摧毁西晋王朝的元凶,在刘渊、刘聪父子在位时期,也是当时中国北方众多政治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

但是,这样一个似乎已执牛耳的军事集团政权,最终并没有能够统一中国,甚至没有削平北方群雄,成了了乱世中一颗闪耀一时的流星。对于刘氏汉赵国后期的急剧衰落,学术界有过论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统治者昏庸腐化,内部争权内讧激化。早在刘聪时期,尽管汉国大军在对外军事行动中依然锐利无横,相继灭亡了洛阳、长安的西晋政权,但其内部已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尤其是在日趋昏聩的刘聪,在群小进谗下,悍然杀害皇太弟刘乂,造成了屠各匈奴贵族间的大分裂,不少贵族因被认为是刘乂一党、或替刘乂鸣不平而遭打击、甚至杀害,可以说刘乂被害严重动摇了汉国政权的统治基础。而此后,外戚靳准家族的谋逆、篡政事变,更是给了刘氏汉国沉重一击,国力就此大衰,虽然刘曜平叛立国,但对于关东各地方实力派完全失去控制力,汉赵国已退缩为关中地区一割据势力耳。

2.刘氏汉国的开国之主刘渊,虽通晓汉族文化,也托庇于两汉王朝在大众里的影响。但其国内制度建设,仍基本以匈奴部族的习惯势力为主。汉赵政权里尖锐的民族矛盾始终贯穿其中,成为其一直无法避免的最主要的统治危机。尤其在刘曜时期,面对后赵石勒咄咄逼人的态势,无力进行改制、因而无法获得广大统治区汉人支持的汉赵国,始终处于劣势,败亡之日可以预计。

3.在刘氏汉赵政权发展初期,为了尽快壮大自身、打击西晋王朝在各地的统治势力。刘渊、刘聪均大肆笼络、联合了一些各地的枭雄武装,在授予高官显爵以纳为己有的同时,其实是无法对这些势力进行有力的控制的。石勒、王弥、刘灵、赵固、曹嶷等,其实都是拥有自身武装的割据者,他们自我发展、相互吞并,迟早会成为汉赵国的对手。例如,当石勒火并掉王弥,并吞其大部兵力后,作为其主公的刘聪虽对石勒擅自杀害高官同僚的行为表示了极端愤怒,斥之为“无人臣之礼”,但已奈何石勒不得,后怕其归晋,还被迫加封于他。。。。



史海悠游闾春晖

刘汉,即前赵(304年~329年)是匈奴人刘渊所建的政权,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3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刘聪即位,316年灭西晋。318年刘曜即位,杀死靳准,次年改国号为赵。329年被后赵所灭,立国26年。

刘渊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又以其姓刘,史称刘汉;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因易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刘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