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自2018年春節期間,阿里文娛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總裁、阿里音樂CEO楊偉東率先提出“綜藝產業化”的命題後,整個行業開始了新一輪的思考。

不難發現,如今的網綜代表不再是以《奇葩說》、《吐槽大會》、《火星情報局》等以“唇槍舌戰”為主的圈子匯聚,在《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這就是街舞》、《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超級網綜們的領銜下,青年文化正在突破圈層的界限,成為時下正流行,並掀起全民狂歡熱潮。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而在這場“量變”與“質變”的背後,超級網綜、產業化升級、圈層爆款、節目出海等也隨即成為當下行業內的熱門議題。6月16日,在由優酷主辦的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互聯網影視峰會的“網綜的產業化升級”主題論壇上,國內外數位行業大咖圍繞網綜的產業化新態勢,試圖為行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網綜迎來產業化升級,技術產業與文娛賦能網綜生態建立

過去幾年,中國整個產業都在不斷地跟互聯網技術交叉結合,並從新技術裡面得到一些新的發展機會與往前的動力。放眼文娛產業,更是出現了大量互聯網原生的綜藝內容。

僅就過去一年而言,全網共出現了159部網絡綜藝,新上線的網綜更是較2016年同比增長53%,播放量同比增長120%,毋庸置疑的是,網綜的發展又駛上了新一輪高架橋。

當網生內容呈幾何級倍數增長時,用戶的行為習慣也在悄然改變,如今的他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於平臺而言,如何精準的推薦定向內容,成為關鍵。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所有文娛產業的大爆發,都基於技術的變革也就是互聯網。” 正如阿里文娛大優酷MAD工作室總經理宋秉華所言,在當下的時間內,基於互聯網的變革,文娛產業有了更多被“放大”的機會。

“今天在阿里談人工智能,更多的講的是機器智能,並不是模擬人工。” 據阿里大文娛大優酷事業群副總裁兼CTO莊卓然介紹,技術產業的AI和數據洞察成為了科技與人文交匯的新引擎,以阿里體系來看,其研發的魚腦、鯨觀、個性化推薦、子彈時間、窄帶高清等技術,不僅可以分析出用戶的綜合興趣和行為取向,以指導內容的創作和分發,還能捕捉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幫助優酷重新定義用戶。

從《這就是街舞》、《這就是鐵甲》到接下來的《這就是灌籃》不難發現,優酷在製作節目時,不再持有單純打造爆款IP的目的,而是注重內容產業鏈的開發和延展。憑藉阿里體系的獨特優勢,優酷提出了“生態共振”的理念,以期參與互動的大文娛乃至阿里系的業務能從協同效應中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並做出有產業化格局的內容。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隨著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機器智能的發展,今天整個文娛產業裡面迎來新一輪的升級,我們正在爆發的前夜。” 相對於文娛產業工業化較為成熟的國家,處在爆發前夜的中國之所以有更大的機會,也正是因為互聯網的良好基礎,給整個產業升級帶來了一個新的機會點。

技術在不斷地給內容產業帶來變化和影響,我們今天所經歷的內容產業,一定會進入到更個性化、多元化、智能和極致體驗的時代。莊卓然認為,“技術會更多的出現在文娛產業的方方面面,不僅僅在下游,還會往上游滲透。”

如何推進網綜產業化?需要深耕、更需要沉澱

隨著網綜產業的不斷擴大、技術的變革發展,網綜的商業模式也在發生聯動,從單向轉到生態。而對於頭部超級綜藝而言,製作、播出、商業廣告這樣的單體規劃早已成為過去式,如今,IP產業化、商業模式、藝人經紀、用戶運營等正在成為行業新的嘗試和佈局。

在網綜產業生態當中,用戶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通過會員等形式,如今的用戶對節目的深入程度越發加重,甚至可以參與到節目從策劃、製作到宣發等內容的全鏈路,用當下的熱詞來形容,就是“全民製作人”。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就偶像產業鏈來說,早期的偶像選秀節目中,觀眾和粉絲通過投票來表達對偶像的支持,現如今,觀眾不再是簡單的節目參與者。尤其是這兩年,在《明日之子》、《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節目掀起的全民選秀熱潮中,觀眾和粉絲甚至可以成為節目的操控者,他們通過表達意願來參與節目的過程,決定結果甚至操控節目的“遊戲規則”。

“當明星偶像還有製作者和受眾的權利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在內容更迭的時代,產業正在拉開全新的口子。” 在日月星光傳媒創始人易驊看來,粉絲和用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是時代所帶來的必然要面對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機會也是一個挑戰,應該擁抱這樣的變化,把它變成內容創造的一部分,讓我們自身的內容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和爆發力。”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要洞察,要洞察現在的年輕人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洞察以後才能抓住他們。”上海燦星製作副總裁《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介紹,作為“這就是”系列的第一代,《這就是街舞》“和平、愛與尊重”的主題,正是在和年輕人,尤其是街舞文化圈的舞者進行交流後提煉的核心,而這個主題也在節目中貫穿始終。

在全民皆可參與的時代,產業被撕開的這道口子未來會發生什麼尚不可知,但對內容產業帶來的影響必定是深遠且深刻的。

“綜藝做完內容之後,一定要到線下深耕產業,讓更多人有機會進入這個行業。” 在笑果文化聯合創始人CEO賀曉曦看來,中國喜劇超過15分鐘的脫口秀表演者不超過100人,面對這樣嚴峻的產業現狀,除了必要的基礎普及外,需要做的工作實則更多。“每個季度都要全部重新做,這是很難的地方,但也是很有價值的地方。”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產業不斷升級,“藝人”在整個產業鏈的分量也越發加重,明星的收益近來愈加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對此,樂華娛樂CEO杜華表示,偶像藝人風光的一面是大眾所不可企及的,但在風光背後,辛酸也不少,“所有的產業都是需要沉澱的。”

包括《這就是街舞》導師韓庚,《創造101》舞蹈導師王一博、練習生吳宣儀和孟美岐等人,作為樂華娛樂旗下藝人,無一不是經歷了3到4年的培訓和練習。甚至於樂華娛樂,在今年看似大豐收的背後也歷經了8年艱難的耕耘。

在杜華看來,產業最後出道的藝人,如老師、科學家、律師一樣都是一種職業,也都需要有職業素養。三四年的素養積累和兩三個月的突擊訓練必然存在本質化區別。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業的門檻也會隨之升高,樂華在做的也希望看到的是“偶然現象變成必然現象。”

在中國的綜藝模式審美下,怎麼能夠更好的國際化?中國網綜節目若想“走出去”並走更遠,方向又何在?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中國很大,但是世界很小。”全球電視節目研究機構the wit聯合創始人兼CEO全球電視節目模式教母Virginia Mouseler 表示,中國很大是因為有很大的製作以及高質量的製作,這些都使整個世界為之吸引。因此國內的節目出海常常聚焦在製作體量和規模上。“但是賣製作不要忘記核心是什麼?就是內容。我們經常說內容為王,也就是說盒子裡的東西最重要。”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本地化是業內不斷提到的熱詞,Virginia Mouseler 認為“本地化是一種在靈活星與控制之間的精妙平衡,在國際發行商你需要兩者堅固。”

同時,Virginia Mouseler還舉了騰訊視頻《創造101》的改編例證,這檔引進韓國模式的節目,在國內進行本地化改編後,跳出了以往單純對外貌的關注,以對個性、性格以及“不完美”女生的聚焦贏得了國內外關注,是非常好的本地化的例子。“我們要的是真正的明星,而不是假的、做作的,這樣的模式在中國更為重要。”

上海電影節|抄襲無法出海,網綜產業如何用“技術賦能”內容沉澱

關於節目本土化問題,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主任蔣敏昊表示,目前生成的節目在中國市場也只是處於探索階段。他建議“中國模式在和海外交流時,一定要有專業的機構作為中間受理,最好能和製作團隊有緊密合作的關係,一起摸爬滾打,瞭解製作思路和國際的差異性。”

“我們必須從中國的視角或元素帶來與眾不同的內容,帶來國際市場上其他地方沒有看到的內容。” Virginia Mouseler建議,中國綜藝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酷元素,使內容與眾不同,這樣才能找尋到更好的出口。

和電視臺綜藝節目幾十年的路程相比,中國的網絡綜藝只用了幾年時間。隨著內容產業的不斷升級,如何基於中國本土特色講好屬於自己的故事、做好國際化的節目,並讓節目傳遞出去,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這無疑是中國節目當前“走出去”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