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神風——我們忽略了什麼

民國女神風——我們忽略了什麼

林徽因

民國文藝女性之所以持久受到大眾的熱捧,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觸電”。影視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社會文化中最強有力的組成部分,數以億計的票房收益也從來都是大買賣——在民國熱的大背景之下,挖掘傳奇民國女性故事自然可以有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收益,影視圈自然要尋找“那一個”。

從《滾滾紅塵》颳起的民國女神風

到底是從何時開始,這些民國女性來到我們的時代,參與我們的文化生活?至少應該往前推二十五年。以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情感為藍本的《滾滾紅塵》賺足了眼球,這部由三毛編劇,林青霞、秦漢、張曼玉主演的電影,紅透兩岸三地。雖然當時在世的張愛玲對這部片子不屑一顧。這只是喧譁的開始。

而林徽因開始變成“女神”,或許是由十多年前的《人間四月天》起。彼時周迅、黃磊、劉若英正是青春年少,在中國大陸,林徽因那被戲劇化的情感經歷從此家喻戶曉,她的傳記、故事、圖片和金句一直流傳至今。即使這部劇在當時就被批評有悖真實。

民國女神風——我們忽略了什麼

從關注張愛玲情感開始的八卦風

在今天,何止是文藝女性,那些與民國有關的一切,影像、文字、故事、課本都接二連三地來到我們的生活中。藉此,我們懷念那個讓人有無數遐想空間的過往時代。

並不是所有的民國女性都會得到編劇、導演、電影投資方的青睞。選取哪個民國女性作為我們的文藝女神,使其贏得全民關注,由許多微妙條件促成。這個“她”,要有才華,也要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最好長得美,畢竟,我們這個時代是注重“顏值”的;其次,要有個性,我們需要獨特性!“她”的人生也要有傳奇性、戲劇性,“她”的人生要有足夠的話題,不能一帆風順、不能四平八穩,那些最後成為世紀文化老人、慈祥面對人生的老奶奶,一定不是第一人選。而最為重要的,“她”要有非同一般的情感經歷,每一次的交往對象須是著名人物,名字說起來最好能如雷貫耳……是的,話題性——這是人物類電影投資可以獲得回報的最重要條件。具備以上條件還不夠,這位女性還要由當代最當紅的女星扮演,一眾明星共同加盟,這是打造一位民國文藝女性成為女神的最佳陣容。只要影視開拍,嗅覺靈敏的相關出版物也會即刻跟上——一場民國文藝女神熱很快便會“華麗來襲”。

民國女神風——我們忽略了什麼

張愛玲

看看我們的民國女性張愛玲成為女神的道路:所有的影視創作都關乎她與胡蘭成的關係,電影宣傳、電視劇宣傳、與其沾邊的一切書籍無不與此有關:張愛玲與胡蘭成是否相愛,他們之間是否曾經幸福,他們何時分手……凡此種種問題,牢牢吸住讀者和觀眾的眼球,也成為圖書及影視銷量的最佳保證。而關於林徽因,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她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嶽霖之間的情感糾葛。最近關於蕭紅的討論同樣如此,蕭紅與蕭軍為何分手,蕭軍為什麼拋棄了她;她與魯迅之間是什麼關係;她與端木、駱賓基是怎樣的?蕭紅怎麼情商這麼低?!關於蕭紅的討論中,評論者們在想方設法拉回一個接地氣、受人拋棄的弱女子形象。

二十年來媒體關於三位民國女性的討論標題無一不與她們的私生活、她們的情感、她們的婚姻有關。我們時代的人們,為她們計算人生得失,為她們的人生覆盤,恨不得像算命先生一樣為她們指點情感迷津。這一切構成了二十年來我們公共空間裡的“民國文藝女神熱”。

何時才能關注女神的精神世界?

在這樣熱鬧非凡的討論中,我們只看到作為沙龍女主人的林徽因,卻沒有看到這個女人和她的丈夫一起為中國建築史所做出的貢獻,也並未看到她對自我精神世界的開拓。我們嘆息張愛玲孤身客死他鄉,卻未曾想過這個女性並不畏懼孤獨,她終其一生都在嘗試寫出最滿意的“那一本”;我們只看到蕭紅與好幾個男人擦肩而過,卻看不到她的才華遠勝過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雖然只活了三十一年,但她的文字卻比那些活到八九十歲還不斷試圖在文學史上改寫與她關係的人活得長得多……在專業領域裡,她們有令無數人、無數男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成績。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在顛沛流離的歲月裡可以永遠得遇良緣,她們能做的,是做好可以把握的那部分。

民國女神風——我們忽略了什麼

林徽因與梁思成

誇張人的情感戲劇性,無視人精神世界的複雜性,這是我們時代理解人的痼疾,並且,我們也早已習慣於過度消費他人的情感和隱私,尤其是明星、女明星們的愛情和人生。民國文藝女性自然也不例外。只是,當我們那樣討論這些女性的愛情選擇時,是把一個女人的生存價值等同於是否能和男人廝守一生;是把情感生活完滿當作評價一個人價值的最高甚至是唯一準則;是在用我們時代最流行的“成功學”綁架她們的人生。這樣的討論意味著,每個人都在試圖使她們降格,成為和我們時代有同樣趣味的人。

與那些優秀的民國文藝女性最好的相逢——是回到她們的專業領域,是去往她們的文學世界,是與她們進行精神對話。而尊重民國的最好方式,莫過於勇敢地正面直視那個真實的民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