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五年級男孩寫信給媽媽: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長霸氣回覆!

貴陽五年級男孩寫信給媽媽: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長霸氣回覆!

一個五年級的小朋友“以信發問”,請求媽媽同意自己拿上手機與同學出行,而媽媽也“以信作答”,有理有據地回覆了孩子。

沒圖沒真相,這就上圖!

貴陽五年級男孩寫信給媽媽: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長霸氣回覆!

孩子寫給媽媽的信

這娃頭頭是道地闡釋了自己索要手機的來龍去脈,還列舉了四個“原因”。首當其衝的就是:“我很要面子。”這說明啥?這孩子誠實。而且第二點原因依舊在表示,自己的“面子”很重要,不管怎樣還是要維護一下的~

看到如此忍俊不禁的信件,媽媽是如何回覆的呢?

貴陽五年級男孩寫信給媽媽: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長霸氣回覆!

媽媽的回信

通讀下來,媽媽並沒有“入套”,還在開頭指出了孩子信中的錯別字,很逗趣了。母子的寫信方式卻也相似,不過媽媽言辭間頗有嚴格意味,針對孩子的要求,媽媽在回覆信裡依次列舉了五點,指出孩子“崩面子”、“炫富”等毛病,並苦口婆心的表示:“你目前的‘面子’心態,只會讓你失去更多朋友。”

信件是家庭交流必備

其實寫信這種在現代看來有“年代感”的行為,在這個家裡是常見的交流方式。“孩子和我們經常會用小紙條、信件來表達彼此的想法,所以這次他用信件的方式提出請求,我們並不意外。”張媽媽說。

不過,對於孩子如此走心、真誠的表達,媽媽並沒有買賬,為此張媽媽也坦承,孩子現在讀五年級,自控力不太強,原來也發生過趁父母不備,悄悄玩手機耽誤學習的事兒,所以為了鍛鍊孩子的專注力、提高自覺性,張媽媽規定了兒子在週一至週四不能使用手機,也許兒子實在是“心癢”了,這次才寫信申請索要手機。

除了這點,張媽媽還發現孩子的“面子”問題,“確實是怕他與同學產生攀比行為,之前他告訴同學自己有手機,就想帶去在大家面前看看,我發現後有些擔心,這種攀比心態對孩子不好,所以這也是沒有答應他的一個原因。”

張媽媽還表示,雖然自己拒絕了孩子的請求,但孩子並沒有因此發脾氣或鬧小情緒,收到回信看完後欣然接受了,讓她看到兒子漸漸懂事,也能夠悉心聽道理了。

專家剖析:看到孩子的優點

細看下來,張媽媽的觀點不無道理,孩子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產生諸如此類的小毛病,在不少家庭中都很常見。為此,我們也請來專家解讀這兩封信件中折射出的家庭教育問題,剖析其中存在的誘因。聽聽看專家們是如何看待的?

  • 吳紅,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博士,貴州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
  • 彭小凡,貴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博士。貴州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項目組專家。

通過閱讀這兩封信,我們可以看出寫信的孩子有以下特點:

❶ 聰明伶俐、思維清晰活躍、情商比較高。

❷ 懂得自身缺點,知道媽媽的擔憂和要求,也知道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免除媽媽的擔憂,並且也對此做出了承諾(其實這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契機,因為孩子是主動做出的承諾,而不是在家長的引導和威逼下做出的承諾,這樣的承諾對孩子行為的約束力和導向力更強)。

❸ 整封信看起來有理有據(雖然部分理由站不住腳),逐層推進,邏輯非常的清晰。

從信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回信的媽媽是一個非常認真負責的媽媽,他與孩子的這種積極的互動是值得肯定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媽媽焦慮水平比較高,平時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像許多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身上具有優秀的品質,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我們應該看到,家庭更多的是一個講情而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講“情″不是說不要"理″,而是說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換位思考這個問題,來理解這個問題。

信中的孩子正處於青少年時期,這一時期裡,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開始慢慢的走向獨立,希望能夠擺脫父母對他的控制,更多的融入同伴群體。同伴交往是這一時期孩子的主要心理需求,也是他成長中重要的學習契機。同伴交往的質量以及在同伴交往中學會的人際交往技能甚至會對孩子的整個人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要學會放手,支持孩子融入同齡或同伴群體。

貴陽五年級男孩寫信給媽媽: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長霸氣回覆!

對於信中孩子提到的幾個理由,家長自然需要謹慎對待。同時也需要反思孩子為什麼會以書信的方式來和自己談論交流這個問題。為此,我們有一些對媽媽,以及其他關注孩子教育的家長們提出的建議:

1、凡事先看孩子的優點、再看孩子的缺點

作為一個小學生的媽媽,看到孩子寫出如此條理清晰的一封信,應該首先覺得驚喜。一方面,信的結構反映出孩子具有不錯的邏輯思維能力,內容推進的很有條理;另一方面,信裡的內容非常可愛,他非常直白地承認自己好面子,非常準確地點出丟面子的危害,以及你對他痴迷手機的擔憂,這說明孩子具有很好的情商,能夠看到自己的需求,也能推測出你的擔憂。

一個孩子能跟家長如此“厚臉皮”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是對家長為人的一種信任,你在孩子心中一定是個言行一致的人。這裡還有一個小建議:寫信當中有個別錯字,可以善意提出,不用過於上綱上線。

2、面子與炫富並不總是一回事

在物質財富的比較中,勝利者和失敗者都是受害的人,但前者只是養成一個壞習慣,而後者卻是會形成揮之不去的自卑和扭曲的慾望。相比之下,後者更甚。對此,家長可以把握一個度,看看孩子們比拼的是不是“大部分同齡孩子都有的東西”。如果是,請適當滿足孩子,比如在他和其他孩子共處時,大部分同學都有的東西,談不上炫耀,此時的手機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自身價值的替代物,或者融入集體的“通行證”。

在孩子的個性和心智完全成熟之前,需要依靠外在參照來感受自己的價值,同伴的認可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參照。當然您也可以選擇讓孩子來個“曲高和寡”,不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汙”,那麼就需要確認一下,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清高,自視不凡,不合群的人,還是希望孩子快樂地融入群體,享受同伴交往和友誼帶來的快樂。建議家長可以先跟班主任或其它小朋友瞭解下,是不是很多人都帶了手機,相信瞭解之後,家長就會做出正確的決定了。

3、給孩子遵守自己承諾和成長的機會

家長可以根據上面的建議跟孩子分析為什麼同意讓他帶手機參加同學聚會,並且要求孩子信守承諾。也可以適當的強調之所以不讓他用手機的原因,但是家長表述時,注意要更多地以“我″(家長)作為主語,更多地談的是“我”的感受,而不是以“你”(孩子)作為主語,去談對孩子的要求和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感知他人對某個事件的情緒,分享他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是一種更有建設性的學習經歷。


看來,兩封信中原來蘊藏瞭如此值得探尋與思考的家庭教育問題,妥妥的受教了! 家長們是不是也學到了不少呢?

最後,吳老師與彭老師還說了很重要的一點,張媽媽與兒子間採用的書信交流方式非常好,很有可取之處。因為信件交流比直接口述表達更有效。兩位老師表示,在他們接觸過的很多個案中,孩子寫信溝通幾乎都是因為無法口頭交流,因為一說話,就會被家長罵、更有甚者,是被家長忽視。媽媽應該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在親子交往中,在主動尋找他認為有效的方式來進行溝通。

在這一點上,張媽媽的兒子是聰明的,他考慮到了怎樣的溝通方式是有效的,而這一點是多數家長與孩子交流溝通過程中很少去思考的。有的家長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採取的方法就是最好、最有效、最正確的,殊不知這樣的方式過於偏激與不完整,不利於孩子對事物的思考與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