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五年级男孩写信给妈妈: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长霸气回复!

贵阳五年级男孩写信给妈妈: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长霸气回复!

一个五年级的小朋友“以信发问”,请求妈妈同意自己拿上手机与同学出行,而妈妈也“以信作答”,有理有据地回复了孩子。

没图没真相,这就上图!

贵阳五年级男孩写信给妈妈: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长霸气回复!

孩子写给妈妈的信

这娃头头是道地阐释了自己索要手机的来龙去脉,还列举了四个“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很要面子。”这说明啥?这孩子诚实。而且第二点原因依旧在表示,自己的“面子”很重要,不管怎样还是要维护一下的~

看到如此忍俊不禁的信件,妈妈是如何回复的呢?

贵阳五年级男孩写信给妈妈: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长霸气回复!

妈妈的回信

通读下来,妈妈并没有“入套”,还在开头指出了孩子信中的错别字,很逗趣了。母子的写信方式却也相似,不过妈妈言辞间颇有严格意味,针对孩子的要求,妈妈在回复信里依次列举了五点,指出孩子“崩面子”、“炫富”等毛病,并苦口婆心的表示:“你目前的‘面子’心态,只会让你失去更多朋友。”

信件是家庭交流必备

其实写信这种在现代看来有“年代感”的行为,在这个家里是常见的交流方式。“孩子和我们经常会用小纸条、信件来表达彼此的想法,所以这次他用信件的方式提出请求,我们并不意外。”张妈妈说。

不过,对于孩子如此走心、真诚的表达,妈妈并没有买账,为此张妈妈也坦承,孩子现在读五年级,自控力不太强,原来也发生过趁父母不备,悄悄玩手机耽误学习的事儿,所以为了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提高自觉性,张妈妈规定了儿子在周一至周四不能使用手机,也许儿子实在是“心痒”了,这次才写信申请索要手机。

除了这点,张妈妈还发现孩子的“面子”问题,“确实是怕他与同学产生攀比行为,之前他告诉同学自己有手机,就想带去在大家面前看看,我发现后有些担心,这种攀比心态对孩子不好,所以这也是没有答应他的一个原因。”

张妈妈还表示,虽然自己拒绝了孩子的请求,但孩子并没有因此发脾气或闹小情绪,收到回信看完后欣然接受了,让她看到儿子渐渐懂事,也能够悉心听道理了。

专家剖析:看到孩子的优点

细看下来,张妈妈的观点不无道理,孩子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诸如此类的小毛病,在不少家庭中都很常见。为此,我们也请来专家解读这两封信件中折射出的家庭教育问题,剖析其中存在的诱因。听听看专家们是如何看待的?

  • 吴红,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 彭小凡,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项目组专家。

通过阅读这两封信,我们可以看出写信的孩子有以下特点:

❶ 聪明伶俐、思维清晰活跃、情商比较高。

❷ 懂得自身缺点,知道妈妈的担忧和要求,也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免除妈妈的担忧,并且也对此做出了承诺(其实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孩子是主动做出的承诺,而不是在家长的引导和威逼下做出的承诺,这样的承诺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力和导向力更强)。

❸ 整封信看起来有理有据(虽然部分理由站不住脚),逐层推进,逻辑非常的清晰。

从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回信的妈妈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妈妈,他与孩子的这种积极的互动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妈妈焦虑水平比较高,平时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像许多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身上具有优秀的品质,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我们应该看到,家庭更多的是一个讲情而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讲“情″不是说不要"理″,而是说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这个问题,来理解这个问题。

信中的孩子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开始慢慢的走向独立,希望能够摆脱父母对他的控制,更多的融入同伴群体。同伴交往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主要心理需求,也是他成长中重要的学习契机。同伴交往的质量以及在同伴交往中学会的人际交往技能甚至会对孩子的整个人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放手,支持孩子融入同龄或同伴群体。

贵阳五年级男孩写信给妈妈:我是很要面子的!家长霸气回复!

对于信中孩子提到的几个理由,家长自然需要谨慎对待。同时也需要反思孩子为什么会以书信的方式来和自己谈论交流这个问题。为此,我们有一些对妈妈,以及其他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们提出的建议:

1、凡事先看孩子的优点、再看孩子的缺点

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妈妈,看到孩子写出如此条理清晰的一封信,应该首先觉得惊喜。一方面,信的结构反映出孩子具有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内容推进的很有条理;另一方面,信里的内容非常可爱,他非常直白地承认自己好面子,非常准确地点出丢面子的危害,以及你对他痴迷手机的担忧,这说明孩子具有很好的情商,能够看到自己的需求,也能推测出你的担忧。

一个孩子能跟家长如此“厚脸皮”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对家长为人的一种信任,你在孩子心中一定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这里还有一个小建议:写信当中有个别错字,可以善意提出,不用过于上纲上线。

2、面子与炫富并不总是一回事

在物质财富的比较中,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受害的人,但前者只是养成一个坏习惯,而后者却是会形成挥之不去的自卑和扭曲的欲望。相比之下,后者更甚。对此,家长可以把握一个度,看看孩子们比拼的是不是“大部分同龄孩子都有的东西”。如果是,请适当满足孩子,比如在他和其他孩子共处时,大部分同学都有的东西,谈不上炫耀,此时的手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自身价值的替代物,或者融入集体的“通行证”。

在孩子的个性和心智完全成熟之前,需要依靠外在参照来感受自己的价值,同伴的认可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参照。当然您也可以选择让孩子来个“曲高和寡”,不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那么就需要确认一下,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清高,自视不凡,不合群的人,还是希望孩子快乐地融入群体,享受同伴交往和友谊带来的快乐。建议家长可以先跟班主任或其它小朋友了解下,是不是很多人都带了手机,相信了解之后,家长就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了。

3、给孩子遵守自己承诺和成长的机会

家长可以根据上面的建议跟孩子分析为什么同意让他带手机参加同学聚会,并且要求孩子信守承诺。也可以适当的强调之所以不让他用手机的原因,但是家长表述时,注意要更多地以“我″(家长)作为主语,更多地谈的是“我”的感受,而不是以“你”(孩子)作为主语,去谈对孩子的要求和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知他人对某个事件的情绪,分享他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是一种更有建设性的学习经历。


看来,两封信中原来蕴藏了如此值得探寻与思考的家庭教育问题,妥妥的受教了! 家长们是不是也学到了不少呢?

最后,吴老师与彭老师还说了很重要的一点,张妈妈与儿子间采用的书信交流方式非常好,很有可取之处。因为信件交流比直接口述表达更有效。两位老师表示,在他们接触过的很多个案中,孩子写信沟通几乎都是因为无法口头交流,因为一说话,就会被家长骂、更有甚者,是被家长忽视。妈妈应该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在亲子交往中,在主动寻找他认为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在这一点上,张妈妈的儿子是聪明的,他考虑到了怎样的沟通方式是有效的,而这一点是多数家长与孩子交流沟通过程中很少去思考的。有的家长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采取的方法就是最好、最有效、最正确的,殊不知这样的方式过于偏激与不完整,不利于孩子对事物的思考与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