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那些做的“不够好”的父母,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100分

兰海|那些做的“不够好”的父母,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100分

兰海|那些做的“不够好”的父母,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100分

五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告诫自己行为的大事件。

2013年,一个厂家代表给我介绍他们的一款面对幼儿的学习机产品,我还没有看完具体操作,就直接告诉他们:“孩子需要在互动中学习,父母是最好的互动者,这些上面的内容应该是父母教给他们,而不是机器。”

几个月之后,我去到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陪伴。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缓慢,没有建立基础的行为习惯。我花了很长时间希望通过老人来帮助孩子学习,结果发现非常困难,进展缓慢,于是我开始亲自教孩子,几天下来孩子进步很大。在我离开之前,开始寻找一个可以帮助孩子持续学习的工具,绞尽脑汁之后,我居然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那款被我瞧不起的学习机。

兰海|那些做的“不够好”的父母,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100分

理论上,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是低幼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但如果面对的是父母认知水平不高,或者无法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怎么办?我要那个完美的,却无法执行的方案?还是要这个能达到目的,但却不是最佳方案的学习机呢?

我要的是自己的正确,还是家庭执行的有效呢?

我考虑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自以为是。

或者说,我更爱惜自己的羽毛?

担心被指责不考虑孩子和父母的互动,被批评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所以拒绝了所有的可能性。

处于50分的家庭,给他们能做到的60分,也是有效的;如果我给了100分的方案,但是50分家庭理解不了,执行不了,那么这样的100分实际是零分。

看上去高级的做法,却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其价值是零。

我脸红了,我是如此的自以为是,却根本没有考虑执行者的感受。

当我指责父母方法错误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是他们竭尽全力做到的最好呢?

我在意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过去几年,我走进了很多家庭,和他们在一起的上千天的真实生活中,深深理解了每个人的不容易。上班工作八小时,挤公交往返二小时,精疲力尽回到家,做完晚饭,看着写作业磨蹭的孩子,本能的一声吼要被深深的憋回来,说重了担心自己不是好妈妈,不说自己看着实在难受,好不容易把孩子弄上床,看看闹钟,自己还能睡6小时。

向我求助的父母都非常勇敢,他们要袒露自己的家庭,自己担忧,他们在求助的同时可能就把自己置于公众之下,但是他们想要改变的渴望远远大于他们的害怕。他们要面对工作的强度,收入和想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的差距,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要面对哭闹的孩子,家庭成员的压力,老师们给到的要求,还有像我这样的外人严格的任务。有多少次,我都想跟他们说,“算了吧,爱谁谁了,就这样吧”,有多少次,我都想带着他们,推门而出,离开那个乱糟糟的家,彻底放松一下。

但是,他们没有。因为他们有爱,再难,他们也想改变,再苦,他们也在坚持。

这些成年人,难道他们就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爱吗?

这些爸爸妈妈,更值得珍惜。

我们这些教育者,做了吗?我们可能在网络上几个字就批评这些错误,我们大肆谴责不允许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却时刻在标签父母;我们时刻提醒要允许孩子犯错,我们却不给父母犯错的可能;我们说不要追求完美的孩子,可我们又在用结果评价父母。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鼓励中坚持学习的父母,还是被批评不敢抬头走路的父母?

父母,也是人。

他们有情绪要宣泄,有感受要表达,有错误要犯,也有成功要庆祝。

我们能理解吗?

我们不断告诫自己:情绪没有对错,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要共情。

可是,我们只对孩子做了,把父母忘记了。

父母,也还是人,是和孩子一样有情感需求的成年人。

当这些带有“父母符号”的成年人在我面前哭泣的时候,我能给的是拥抱和支持,接着才是了解观察,找到有效可执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父母的感受情绪和能力之后,我们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我把“正确、有效、有趣”作为评价教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我们需要保证方法的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保证有效,最后是有趣。这三个层次是从下往上,正确代表我们的专业性,有效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和考虑执行者的情况,有趣则是更高级别的内容。最大的危险是为了哗众取宠的热闹放弃了方法的正确有效,最遗憾的是坚守了正确却没有办法延展出有效的做法。

批评指责是最容易的,几个字,几句话就能把别人批评的体无完肤,但是我们真正了解别人的这样做的原因吗?专业则体现在解决问题。

“自以为是”阻碍了我们和孩子,和父母的联结。理解父母,并不意味着不批评,而是除了指出问题错误以外更重要的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去机场之前,上濒顾问告诉我在工作中,她发现自己更容易理解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显得吃力。

我微笑着看着她,

“在我们的工作中,能够体察自己的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承认自己的吃力,才是一个提高的开始。投入,然后抽离出来,这是一个境界,需要慢慢的练习。”

“自以为是”是教育者成长的必经之路,发现它需要机会,解决它需要自己的勇敢。

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专家。我,更想和大家在一起,提供真正有效的内容。

理解,不止于理解。

爱,不止于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