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起浙江核物理學科大旗,湖州師範學院是如何實現聚變逆襲的?

在浙江省科學的百花園中,每一門學科恰似一支嬌豔的花朵,赤橙黃綠青藍紫,不一而足,各競其豔。十幾年前,核物理學科這支本應怒放的一株卻芳蹤難覓。在該學科建設方面,浙江差強人意,與浙江核電大省的地位有云泥之別。

十六載春華秋實,在湖州師範學院的精心澆灌培育下,核物理學科終於破土成花,顏色不遑多讓。如今,在全國乃至國際核物理學術界,湖州師範學院已經成為該學科在全國的重要布點,核物理基礎科研的“重鎮”。這所地方院校,憑藉該專業,完成了普通大學的華麗逆襲;同時也為其它地方院校提供了“小學校,大學科”的經典樣本。

擎起浙江核物理學科大旗,湖州師範學院是如何實現聚變逆襲的?

重磅國際學術會議花落湖州

2018年6月11日,重離子核反應動力學國際研討會在湖州召開,100餘位國際核物理界頂尖專家“湖州論劍”。重離子核反應動力學國際研討會是首個由中國學者主持搭建的國際原子核反應動力學交流合作平臺。該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次,迄今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蘭州、新鄉舉辦過五屆,受到國內和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此次是該研討會首次在浙江省召開,並由湖州師範學院理學院承辦。“我來過湖州多次,在這裡參與學術會議與交流。我們可以看到湖州師範學院物理學科的水平在這幾年有很大的提升,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化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都發展得很好,這也是本屆研討會由湖州師院理學院來承辦的重要原因。”研討會組織方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劃)張豐收介紹道。

擎起浙江核物理學科大旗,湖州師範學院是如何實現聚變逆襲的?

“我校物理學科是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學科,過去10年共獲得3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的資助,其中近三年連獲資助的有關學術交流與平臺建設的應急管理項目對學科成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次會議也是該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我們的一些科研成果在國內外也產生了積極影響,並把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項目。”湖州師範學院理學院院長、浙江省特聘教授(錢江高級人才)、省“十三五”一流學科物理學負責人李慶峰介紹,“此次國際研討會將推動我校物理學科的辦學水平和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提升學校物理學科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真情引鳳,觸發人才“裂變”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沈彩萬來了,德國洪堡學者李慶峰來了……

這些高端人才的到來,與一個人密不可分,她就是湖州師範學院理學院首任院長於少英教授。

2002年,湖州師院理學院組建成立。於少英教授就是在這一年出任理學院院長,併成為物理學科的“領軍人物”。來校不到兩個月,於少英教授就帶領團隊將“理論物理”成功申報為省重點扶植學科,並於2005年順利升為省重點學科。2007年,她又牽頭成功申報“物理學”省重點建設專業,2008年“省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通過省教育廳驗收……理學院很快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的一面旗幟。

擎起浙江核物理學科大旗,湖州師範學院是如何實現聚變逆襲的?

於少英退休後,李慶峰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任理學院院長。“呦呦鹿鳴,食野之苹”,作為湖州師範學院物理學科發展的核心人物,人才引進始終是他心頭的一件大事。為人低調的他,對待“引才”卻十分高調、主動。國家“千人計劃”創新長期類人才王福強教授祖籍湖州。李慶峰給當時還在美國普渡大學的王福強發了一封求賢若渴的email。信的內容與王福強的家國情懷完全契合,王福強沒有片刻猶豫,毅然決定報效鄉梓。

在李慶峰的帶領下,“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成為全省唯一該方向的省重點學科,在湖州師院建立起了一支結構穩定、教學科研並重型的師資隊伍,擁有先進實驗室,每年均獲國家基金。湖州師範學院成為浙江省唯一一所具有核物理研究團隊的高校。

自創“物理沙龍” ,圍爐論道

許多留學歸國的年輕博士選擇湖州師範學院,不是為了優渥的物質條件,他們更看重這裡自由的學術氛圍以及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學術夥伴切磋、攜手共進,能在這個平臺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和人生價值。80後的謝建平博士對此頗有感觸,在談及他緣何選擇到湖州師範學院工作時說,湖州師院這個團隊,是一個團結有活力的團隊,有一個好的團隊對年輕人在科研方面的成長幫助是巨大的,而且這裡經常舉辦學術會議、學術研討活動,使得我們可以緊跟前沿。

如何整合這支富有活力的年輕教師隊伍,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創造性,是學院領導班子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自2009年起,由李慶峰、沈彩萬等博士一手創設的湖州師院“物理沙龍——Tea Time”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擎起浙江核物理學科大旗,湖州師範學院是如何實現聚變逆襲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群英匯聚,圍爐論道。”參與組織“物理沙龍——Tea Time”討論會的王永佳博士表示,在輕鬆自由的氛圍裡探討嚴謹的學術問題,不僅使老師們對彼此的科研工作有了更為詳盡和深入的瞭解,而且相互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增進了學科成員間的團結,提高了學科成員的大局意識,促進了學科間的融合互通。最近,為加強合作、深化研討水平,學科組又在各個二級學科內開展Seminar級學術研討會和成立MAT互助研究小組。

於少英教授總結說,長期在某一個專門領域內從事研究工作,除非有層出不窮的新鮮問題和廣泛的國際、國內交流,否則科研人員的研究興趣和動力就會逐步下降,而傳統學科方向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也十分需要汲取其他學科好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學科間的相互討論和交流既可彌補這種不足,也能充分利用好我們現有的科研資源,節約科研成本。

一隻“領頭雁”,一群志向遠大的青年博士,一顆不問西東的初心,正值16歲花季,他們朝氣蓬勃,篤定方向,繼續創造再一次的“核聚變”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