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纯净、洁白且致命

点击上方“粮食帝国”关注我们 ↑

自古以来,糖就让人深深着迷。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概莫能外。

早在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荡平波斯帝国,来到印度河流域时,他的一位名叫尼奥修斯的将军对甘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来自印度的芦苇不需要蜜蜂就能直接带来蜂蜜,尽管它不产果实,但用它可以制作出令人陶醉的饮料。”糖,从此成为西方世界对神秘东方的一个幻想元素。

甚至在亚历山大东征过后一千多年,印度的制糖技艺仍然吸引了古代中国人的关注。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不曾派玄奘不远万里去西天取经,但却曾遣使至摩揭陀国讨取熬糖之法。在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看来,佛法的重要性显然比不上美味的糖。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红糖、麦芽糖,但仍然不乏对糖的浓厚兴趣,更不要说仅有蜂蜜可食的可怜的欧洲人了。

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直到16世纪,糖仍然是昂贵的进口货。当时的糖,主要用做香料或药物。即使上了权贵们的餐桌,那也多半是被做成精美的糖雕,炫耀的功能多过食用的价值。一旦美洲殖民地依靠黑奴的血汗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和供应食糖,白糖才从一种奢侈品变身为大众日常消费的食品。

然而,白糖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时候,也开始悄悄威胁起我们的健康。

白糖:纯净、洁白且致命

2016年,全球平均每人每天吃糖65克。其中,自300年前最先大规模享用白糖的欧盟国家,日均食糖高达101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美洲人做为欧洲人的后裔,也继承了嗜糖的癖好。美国人每天要吃92克的糖,全球产糖第一大国的巴西,甚至高达144克。

吃糖多的国家,往往胖子也多,这似乎不可能是巧合。

白糖其实与米面一样,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米面等碳水化合物可被人体转变成葡萄糖,直接吸收入血循环,供作人体所需的能源。所以,人类其实可以不用吃糖。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不吃一点糖,完全不影响身体的健康。

但是人类又嗜糖。人类嗜糖的本性,很可能源自人类的前身——数百万年前在非洲森林里寻觅水果的古猿。人类的这一弱点被现代食品工业所利用。糖,成为一种最能体现公司之贪婪与人性之软弱的食物。我们以为是我们在为自己选择食品,其实不是,是食品工业在决定着我们应该吃什么。我们以为自己没有吃多少的糖,但事实上,有90%的糖都通过食品饮料产品悄悄地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零食、糕点、饮料、果汁、酸奶、冰激凌,甚至方便面、辣椒酱这种大家想不到的食品,都少不了糖。还有“忽然超级想吃”的辣条,其成功的秘决,竟是在辣中加上少许的甜味。糖,早已在我们的周围泛滥在灾。食品工业对人类嗜糖癖好的满足,造就了满街蹒跚的胖子和忙得不可开交的牙医。

白糖:纯净、洁白且致命

人类对糖的摄取,已经远远超过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在欧美国家,白糖已经从甜蜜生活的象征,变成了人类饮食中的大敌。这一场饮食革命的发生,至今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

2015年,美国推出官方最新的膳食指南,对每日糖摄入量的上限给出了指导性建议。这一事件成为人类对糖的认识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不过几年时间,美国已经有33个州颁布了征收糖税的法律。美国膳食指南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法国、匈牙利、比利时、挪威等国也已对含糖饮料征税。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2018年起对含糖饮料征税,最高税率2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显借鉴了美国膳食指南的意见。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年版中仅提到“含糖饮料容易诱发龋齿,造成过多能量摄入”,在2016年版中则大大提高了对糖的警惕性,提出“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这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界在对糖的认识上的进步。

参考一下,一罐330毫升的可口可乐,含糖量高达35克。一罐可乐的糖份就差不多顶上人体一天所能承受的对糖的摄取量。糖是纯能量物质,非常易于被人体吸收。过多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人体存储起来,让人变得超重或肥胖,继而增加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白糖:纯净、洁白且致命

让人惊讶的,不是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是为什么人类这么迟才发现白糖有害健康?

事实上,早在1972年,一位名叫尤德金的英国科学家就提出警告:白糖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本文的标题,“纯净、洁白且致命”,其实就引自尤德金的《Pure, White, and Deadly》一书的书名。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尤德金之后又过了40多年,科学界才对白糖危害人体健康达成共识?

在这里,又引发了全球营养学界关于“低脂说”与“低糖说”之间的一场长达几十年的争论的公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