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有象、龍鳳騰祥,淺談古玉鑑賞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玉不僅是一塊美石,且具有特殊的文化符號意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載:“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頁;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枝絜之方也。”這一解釋,從物質、精神、和藝術審美等層面,闡述了“玉”的含義,併成為古人辨別玉的標準。與古人辨別玉的標準不同,現代玉器行業定的“玉”的種類有很多,除了和田玉、岫巖玉、藍田玉,獨山玉南、陽玉外,還有翡翠、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芙蓉石、珊瑚、琥珀等,象,瑞獸也。其壽昌,厚重穩行,能馱寶瓶,從古至今皆有“太平有象”、“喜象昇平”之說。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太平的象徵,它性情溫和,知恩圖報,一直深受中國人的喜愛。

太平有象、龍鳳騰祥,淺談古玉鑑賞

歷代帝王也常以銅、玉、瓷等材質製作“太平有象”器型,或敬於廟堂之中,或置於案几之上,以求四海昇平、吉祥平安.。傳說五帝之一的舜是中國歷史上馴服野象耕田犁地的第一人,他死後陵墓前曾出現大象刨土、彩雀銜泥的瑞兆,這應該是“太平有象”的最早傳說。此後,人們運用諧音、象徵等手法,把“太平有象”用圖畫、雕刻等形式表達出來,寓意天下太平、五穀豐登。

太平有象、龍鳳騰祥,淺談古玉鑑賞

這對玉象,圓雕,作站立狀,長鼻上捲成一小圓穿,口微張,臣字眼微凸,大耳聳立於頭部兩側,四肢如柱。形在其中,意在深遠,造型古拙,端正大氣,十分罕見。

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靈魂的凝結物,散發著士人知識分子德行的濃郁香氣。越過玉的形態和氣質,我們看見了自身的端莊面影。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礦物上的偉大鏡像。

太平有象、龍鳳騰祥,淺談古玉鑑賞

所有的玉學家都蓄意規避了玉的弱點。玉的脆性就是它的第一屬性。這脆性令它跟儒生的生命那樣,成為美麗的道德易碎品。在某種意義上,破碎就是玉的死亡形態。它負載著這宿命穿越時間的走廊。與其他品質相比,脆性更深地隱喻了士人知識分子的生命特徵。但直到南北朝時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格言,才被罹難的文官說出,被四下傳播,成為中晚期儒生的沉痛訓誡。這是人的生命和石器生命之間的神秘對應。在所有的玉德之中,這是最具道德性的一種。經過漫長的苦難與緘默之後,儒生終於開口承認了玉的這種秉性,並起身正視自己的悲劇性命運。目前國內學者大體上就玉文化的研究範疇取得一致意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玉器發展史;對玉器多重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生產工具、祭器、裝飾品、權利、等級的標誌、殮葬、吉祥物、德行操守的象徵、美好事物的代名詞、藥物等;對玉器生產製度的研究和玉器學術史的研究等。

太平有象、龍鳳騰祥,淺談古玉鑑賞

玉除了為帝王朝廷專用之外,由於工商業發達和玉器的商品化生產,工商、富戶人家置朝廷禁制於不顧,從店鋪購置玉器用於喜慶、佩戴、文房、宴飲、鑑賞、收藏等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沒有禮玉特殊的階級屬性,與王玉不同,民玉的特點是與民間生活更加貼近,有著生動清新的藝術風格。 龍作為虛構的動物,無比神奇,並由來已久。龍的起源取象眾說紛紜,但離不開自然界的物象。人們憑自己的想象力將其神化,創造出了龍的藝術形象。龍是集合了諸多動物特徵,運用了複合手法,演變成想象中的神奇動物,此對龍鳳白玉佩面呈瑞沁,燦若霞光,玉質瑩潤如酥,造型古樸 雕工精緻,極具收藏觀賞價值及市場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