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金刚钻与瓷器活的出现并不一致,其出现的情况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不等你有了金刚钻,就让你遇到了瓷器活,瓷器活往往是在你两手空空、毫无思想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另一种形式是你的金刚钻很好,很锋利,就是碰不上瓷器活。既使有了瓷器活也轮不到你这个拿金刚钻的人去干。

面对第一种情况,有的人恪守信条,没有金刚钻,放弃了之。或者是想等有了金刚钻再说吧,结果失去机遇,干不了活,吃不到饭。而有些头脑灵活的人,就能够先鼓起勇气,把瓷器活揽下,再去借助外力,寻找金刚钻,从而达到“揽活”、“找钻”两不误的目的。

「民间故事」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

金刚钻常有,而瓷器活不常有。瓷器活是检验金刚钻的不二选择。

待你有了金刚钻,再去揽瓷器活,怕是黄瓜菜都凉了。机会错过了,想要再找回来就难了。所以,没有金刚钻,也别忘瓷器活。人生,需要一颗未雨绸缪之心。我们作为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自愿者,在给微创新媒商学院民俗文化与特色小镇研讨班分享案例时,常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挖拙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小镇,实施乡村振兴计划。

「民间故事」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是形容那些没有仔细分析自己能力,而去干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的人。今天,我就切实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家乡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的故事:

小时候在老家村头或胡同里,常见到一些肩挑担子的手工匠人,这些人靠自己拜师或家传的手艺,每天走街串巷,为寻常百姓人家修修补补,赖以养家糊口。 那时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还都不富裕,平时过日子很注意节俭,使用的缸、盆、碗,碟,要是打破了,只要还对得上碴口,就不舍得丢掉,花俩钱儿找工匠锯锯接着用。那时有专门做这种活儿的手艺人,我们管他们叫:小炉匠老姚头扒箍漏锅,锯碗儿的。他们挑的担子,一头是个柜子,样式就像过去饭馆儿伙计给人家送饭用的食盒。柜子有三两层放大小锔子的抽屉,提梁上吊着一个铜做的,像拨浪鼓似的东西,走起来时担子一晃,就会发出:铛儿!铛儿!响声,人们坐在家中听声音,就知道有锯碗儿的过来了 。 干这行当的,多半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很多是老师傅,干活时带着花镜,先看好碴口,估计要用几个“锯子”,再说价钱。有句歇后语叫:“锯碗儿的戴眼镜儿;没碴儿找碴儿”。它的出处可能就在这儿。 锯碗所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像花生米粒儿大小的钻头,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过弓子上系的不是马尾儿,而是一根细绳儿。用它缠在钻头上,来回的拉动,那钻头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钻孔,就像锥子扎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那个小钻头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刚钻儿”。别看它“小”那可是这个行当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担子加起来的价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刚钻”值钱,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于是就有了那么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啊”

过去,“生铁锅”一直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煮饭用具,流传于世大约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这种黑乎乎的生铁锅,是用熔化的生铁铸成的,硬度高耐磨抗腐蚀,但韧性差较生脆易破损。于是便有了从事“箍漏锅”的手工艺匠人,民间称其为“箍漏匠”。所谓“箍漏锅”,就是将熔化的铁水箍在铁锅的漏孔处,使其完好如初,密而不漏,可继续使用。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箍漏匠”多为体格健壮的彪形大汉,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日子过得俭朴细法,对瓷碗、瓷盆、铁锅等家庭日常用品都倍加爱惜,即使磕破了碗盆边或是铁锅破损漏水,也舍不得扔,而是修补了继续使用。尤其是家里的铁锅,一用就是五六年甚至十来年,天长日久难免有磕磕碰碰或是烧漏了锅底的。那时候在乡下农村,时常能见到“箍漏匠”一副担儿挑着大风箱和小火炉,走街串巷的吆喝着“箍——漏锅——”,便有老婆婆或是大妈大婶提着锅,让箍漏匠修补,生意红火得很。

「民间故事」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

但凡一种手工技术或从事该职业的民间匠人,都是与社会进程和民众生活条件的变化而衍生或消失的。他们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工巧匠,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多数家庭都用上了煤气灶、钢精锅等新式厨具,原先使用的黑乎乎的生铁锅逐渐被淘汰。即便是仍在使用,生铁锅漏了可随时去买,不必再去补锅。昔时活跃在乡间的箍漏锅匠人,已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箍漏锅的手工技术也近乎失传。留给人们的,只有依稀的往日回忆。

思绪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

夏日的午后,毒火的太阳正在发威。吃过了午饭,人们都被这无情的的酷暑烤得发蔫。老人们躺在凉席上不停地摇起芭蕉扇闭眼打盹;南墙树荫下几个玩耍的孩子也打不起精神欢笑一个个细声细气的在摆弄着什么;只有那些男人女人们不时的走来走去为生活操劳!

“梆梆梆!梆梆梆!” 穿过凝滞的空气,胡同里传来响亮的敲击声响,这敲击声响粗糙而沉闷,生硬而泼辣!原来是箍漏锅的来了!

一只独轮小车,车前装了一个闷着火的小铁炉子,中间是一个装了用具的小木柜,车旁边又挂着一只小木风箱。车把上扣着一个破铁锅,车把上的带子挎在推车人的脖子上,一只手扶着车把,往前推着车走,另一只手里的木棒子敲那只破铁锅。“梆梆梆!” 敲过了再喊:“箍漏锅嘞!”声情并茂!悠远悠长!

箍漏锅与焊洋铁壶不同,焊洋铁壶是“接锡焊”而箍漏锅属于“溶铆焊”。

「民间故事」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

我家一只炒菜的小铁锅漏了一个小洞,用惯了扔了可惜,只等那箍漏锅的来给补上。这不,说到就到,箍漏锅的来了,奶奶把破铁锅交到了工匠的手里。

手艺人的技术五花八门,工具家什各具千秋。这箍漏锅的技术可是一绝!见来了活计,箍漏锅的匠人先拿过一只小木凳翻过来四脚朝天把破锅架支,再把铁炉子搬下来把风箱和小炉子连接好,坐在板凳上一推一拉“呼哒呼哒”从容的拉着风箱。一会功夫刚才还半死不活的火炉冒出了红红的火焰!

一群孩子围住了看,工匠怕有危险,一边拉风箱一边叫孩子们躲远。虽然站到远了一些,可还是能感觉火炉里的温度在微微炙烤着孩子们的脸。

火炉已经烧旺,工匠拿出一个像酒杯一样大小的“钳锅”并在里边放了一粒黄铜,再把钳锅放进火炉中间继续拉风箱,不一会钳锅由红变白逐渐白热化,锅里的铜粒也溶化成了晶亮的液体!

最精彩的时刻到了,只见匠人左手拿了一个石棉卷,右手用火钳夹出钳锅小心翼翼把溶化的黄铜液体倒在石棉卷上,放下火钳顺手又拿了另外一只石棉卷,左手从下面对准破锅底上的小洞往上一推,黄铜溶液就由小洞里冒了上来形成一个晶亮亮好看的圆球,右手另一个石棉卷从上面轻轻的一压,过一两秒钟拿开再看,黄铜珠被压扁牢牢固定在小洞上,就像变魔术那破了的小洞就镶嵌了一颗闪烁的金星!破锅补好了,奶奶拿来一盆清水倒在补过的锅里试试看竟然滴水不漏。

加工费实在是少得可怜!那工匠一天耗火耗煤耗原料,走街串巷费衣费鞋,只收得一毛五分钱,妈妈看他被煤火薰的浑浑的泪眼,还不到四十岁背已经微驼,把家里煮好鸡蛋送给老姚头两个。

「民间故事」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

以前走街串巷的修理工匠大多是从农村来的不识字的农民,他们掌握了几近原始的修理技术,看似简单却有着高深的科学道理。那融化了的黄铜热胀冷缩紧紧的固住了破损的小洞,谁又能说不奇不妙?!谁又能说不识字的人没有文化?!谁又能说农民没有科学技术?!又有谁能说农民的粗手不能生花?!虽然铁锅漏了,可以用黄铜补漏,使用起来一样得心应手!炒出的菜一样味道醇厚!是箍漏锅的工匠把那破旧的铁锅延长了使用寿命和增加了存在的价值。

(过去称洋铁)和铝制成的壶、桶、锅、盆之类,农忙的时候给钉镰刀。有的还能修理箱柜上的钌铞儿、拉手及香炉、烛台等铜锡小什件和器具。现今的小炉匠给换铝锅底、磁盆底,铁桶底的比较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语就出自小炉匠这行当。

修补锅、壶是小炉匠们干得最多的活。因为这两样东西不权天天用,而且要在火上烧,常出现的毛病是漏底或耳子、提梁开焊开铆。补洞、换铆钉、甚至换锅底都是小炉匠的基本技术。这门手艺的要求,不仅是把坏了的器具修好,而且还要修得结实,外观整齐利索,尽量少留痕迹。干这行的人,常常是四五十岁,穿着不新不旧的衣裳,干活时系着围裙坐在小板凳上敲敲打打,旁边往往还围着几个孩子在看热闹。

在我的故乡,人们通常把补锅人称为箍漏锅。

“哦——箍——漏——锅——嘞——”儿时的巷子里,常常会传来箍漏锅那悠扬婉转,仿佛唱山歌般的吆喝声。若是家里有着漏锅,母亲便会催促我道:“快,去看看箍漏锅在哪里?”

箍漏锅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成年人,并相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能是父子,也可能是师徒。家当则是一肩挑,担子

箍漏锅在巷里选定安营扎寨的地点,支起小铁炉,安上小风箱,向需补锅的人家讨要些干柴与黑炭,便起火开张。然后,师傅守摊,徒弟则拿着一串钳子、钩子之类的东西,仿佛手艺人的职业介绍信,走街串巷吆喝:“哦——箍——漏——锅——嘞”。那年月,农家做饭都是铁锅。铁锅是生铁倒的,不是烧漏了就是碰漏了,要买一口新锅自然没补起来划算,所以,锅一漏了,就像小孩盼过年一样,盼着箍漏锅的到来。这时,一听到箍漏锅的召唤,人们没有理由不将自家的漏锅,争先恐后送到摊前。面对着眼前一个个待补的漏锅,师傅的眼睛像电灯泡通了电似的闪闪发光,全身的力气也仿佛全集中到那只拉风箱的手上,只见风箱被拉得“吧嗒吧嗒”直响,迸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炉子的火苗欢快地跳动着,霎时便将金属碗里的铁熔化成水。那铁水一时红的就像那少女害羞的脸庞,美丽地让人直想上前去亲吻。师傅此时便停了风箱,然后用铁钳夹起火中的金属碗,将碗里的铁水倒进漏锅的缝隙处。待铁水慢慢发凉,那锅便可继续发挥余热了。

箍漏锅师徒二人,紧张地忙碌上大半天,总算把眼前的活计都干完了,这时才能歇口气。只见两人的脸越黑了,汗水淌出一道道印痕,像雨后沃土里爬出的蚯蚓。黄昏悄然降临的时候,箍漏锅便开始准备晚餐。箍漏锅的晚餐很有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看箍漏锅做饭能让人大饱眼福,自然口福那就免了。只见师傅先和好一小盆玉茭面,并洗净三两个红薯,削皮剁块。等火炉上的一小锅水开了,先将红薯块放进去,接着从盆里抓一块玉米面,两掌拍成铜钱状大小,一个个下将进去。那金黄色的面片,在锅底稍作沉思,便一个个浮出水面。师徒二人此时每人捞上一碗,便“吃吃溜溜”地享用起来,看得一旁的我们直咽口水。那时只觉得箍漏锅的饭一定很好吃,总想回家让母亲也做一锅尝尝,但到底还是没有实行。

箍漏锅在巷里停留时间的长短,当然是以活儿的多寡而定。一般能停上两三天,便又移居别处。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每到晚上,箍漏锅收拾好家伙,便在生产队饲养室放草的厦里安歇。如果是夏天还好说,要是冬天,那箍漏锅睡觉的滋味便可想而知了。但不论环境多么艰苦,我从未在他们的脸上看到过对生活的抱怨与厌倦。他们的外表形象虽然欠佳,但热爱生活的精神却是时常饱满着。

自从十八岁参加工作离开农村,我就再也未见到箍漏锅了。如今,我已是年过五十多,不知怎么,无论何时,只要想起少时见过的走街串巷的箍漏锅,还常常会为他们靠一点薄技,背井离乡,四海为家,餐风露宿,不畏艰苦,靠自己坚定有力的脚步,书写自己平凡人生的精神所感动。

「民间故事」小炉匠老姚头专揽瓷器活

艺术品企业洽购,金融质押,私下洽购大型拍卖 (图右下角V我 )

征集要求:

1 瓷器类:中国各代官窑及民窑瓷器等

2 玉器类: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田黄、鸡血石等

3 杂项类:竹木牙雕、文房四宝、古家具、金银器、青铜器等

4 书画类:国内外历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作品、古书籍等

承诺:藏品没问题,有价值的确保百分百成交,信誉担保(太平洋保险指定艺术品承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