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概念不敵零售規律:無人貨架的集體逃亡

6月11日,猩便利宣佈獲得螞蟻金服戰略投資。果小美緊隨其後,次日宣佈了融資進展。不過,兩筆融資均無具體金額。

這些消息如同水滴,在多個行業群中泛起漣漪。

從業者不斷在QQ群中發問:“他們不是撤店了嗎?”“洗牌期結束了?”“看來這行業還得靠巨頭扶持”……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統計,自去年7月份到今年年初,無人貨架行業湧入了至少40名玩家,瓜分了50億元的融資。這一融資額度“比肩”共享單車:在鼎盛時期,5個月的融資額也不過45億元。

資本的瘋狂追逐讓無人貨架企業爆棚式增長。當時,幾乎所有的企業在對外宣傳中,均以“將佈局百萬貨架”、“日均交易額將達百萬量級”、“將覆蓋XX城”等量化數字來博得輿論眼球。

然而,風雲突變,企業的預期與現實卻大相徑庭。

自今年年初以來,猩便利、果小美、七隻考拉等被負面消息纏身:大規模裁員、融資失敗、整城撤店甚至企業倒閉……

資本開始變得異常理性。

讓他們趨之若鶩的是,在線上流量紅利見頂時,無人貨架是以低廉的價格獲取線下流量的最佳途徑。

不過事實卻證明,在“快跑燒錢”的路上,惡性競爭、高損耗率、供應鏈缺陷等弊端不斷湧現,採購、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的配合度顯得尤為重要,其整體運營難度甚至超過了造車、鋪車的共享單車。

“無人貨架從本質上是零售生意,大家不會燒錢去鋪供應鏈”,一位參與過無人貨架的投資方告訴新浪科技,一方面,除去競爭外,線下點位的費用正在上漲,很多企業的商業拓展能力遇到瓶頸。另一方面,為了保護用戶體驗,就必須完善供應鏈,但這一過程時間太長,不符合資本短期求利的預期,資本不會持續“輸血”,所以企業必須轉型或拓展新業務,“業內對轉型的預期是半年,轉型不成就只能等死”。

危機四伏

時至今日,前果小美BD(商務拓展)馮健對入職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

“我們那批人都來自餓了麼,看中的是對BD激勵政策,還有期權”,馮健說,入職期間正趕上果小美融資,公司對外宣稱要鋪設100萬個貨架,這讓BD們興奮不已,更多點位意味著更多收入。

馮健向新浪科技透露,當時果小美給出的底薪是5000元,薪水要低於餓了麼,但提成可觀且呈階梯式增長,“點位數量以20個、40個、60個劃分,分別對應提成底線是200元、400元、800元”。

一般情況下,配合果小美在當地的優惠福利,多數人的點位數量都可達到40個以上,收入約在2.5萬元左右,部分地區的BD薪資高達5萬元。

高薪大概維持了3個月。

今年年初,馮健的薪酬開始下調,同時,部分點位開始出現缺貨現象。

“規定是一兩天一補,但有時要拖到一週”,馮健透露,春節過後,公司內部開始對供應鏈問題產生爭執,BD在前方瘋狂推進,後方供應鏈卻拖了後腿,“補貨量也開始減少了,苗頭不對!”

這反映了無人貨架模式的弊端。

據悉,果小美的供貨商是中商惠民,因採購數量有限,導致果小美在合作關係上缺乏話語權和議價空間,結算方式也為現款現貨。若資金不到位,則意味著合作失敗。

不僅如此,無人貨架行業的競爭手段十分低俗,因缺乏監管,BD間偷拿貨物的案例屢見不鮮,“還聽說有人冒充我們的員工,直接把貨架從辦公室拿走了”,馮健說道。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果小美在北上杭等地的部分業務停滯,倉庫亦被清空,裁員數量達到了2000人。

馮健在這輪裁員風波中選擇離開,但仍願相信無人貨架的風口。他先後向每日優鮮便利購、猩便利和七隻考拉投過簡歷,雖有“迴音”,但薪資及提成都遠不及鼎盛時期的果小美,甚至不及其他行業的BD業務,“這才火了半年多,難道這個行業要涼了?”

馮健在果小美的經歷絕非個例。無人貨架企業七隻考拉、猩便利等,均被曝出過裁員消息:今年1月,猩便利在南京、杭州、蘇州等二線城市的物流人員均被裁出;今年5月,七隻考拉傳出“90%的網點都已撤櫃”……

頻現弊端

馮健所提及的供應鏈缺陷,只是無人貨架的弊端之一。惡性競爭不斷,點位費用增高等都是企業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一位在上海從事物流的人士告訴新浪科技,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每車每天要前往4~6個便利店補貨,期間會重返倉庫一次,日收入約為500元。但由於無人貨架企業的佈局十分分散,在同一站點的停留時間往往是傳統便利店的兩三倍,導致效率明顯降低。同時,單一企業未達到規模化,尚不存在邊際效益降低成本,反而因企業眾多,運輸的成本在水漲船高,目前日收入已上漲了150元。

與之相對的是,寫字樓、小區、停車場、電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場所,點位費用也在提升。

“以前一個貨架進樓是400元,現在要700元”,一位無人貨架從業者告訴新浪科技,在北京部分商區,物業開始增收管理費。原因在於部分企業倒閉後,無人貨架無人處理,物業額外承擔了清理工作,所以進樓費用相應上升。同樣,隨著各家企業湧入,不同商圈也增設了多項條款,例如北京的萬達影院,要求補貨頻率必須達到每日一次,這對運營能力和商業拓展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驗。

除模式弊端外,用戶對無人貨架的態度褒貶不一。

新浪科技近日走訪了國貿商圈的幾處無人貨架,除便捷性外,貨架商品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

第一,供貨效率低。無人貨架上,單一食品的數量約在3~5個,部分商品上午開始斷貨,直至次日或第三日才能補貨,間隔過長。

第二,搭配不合理。例如貨架上的奶製品,多為進口奶,且均在8元以上,過高的單價降低了員工的購買慾望。此外,部分貨架上堆滿了盒裝泡麵,因氣味大導致長期無人購買。

第三,增管理成本。國貿物業管理部人員稱,無人貨架上售賣的零食產生了大量碎屑,增加了清掃成本,對此還特意開過內部會議,決定減少無人貨架的進駐。

轉型自救

賽道趨冷,行業震盪。正如上述資方人士所言,資本不會燒錢去鋪供應鏈,不轉型只能等死。

如今,猩便利、果小美等第一階梯玩家紛紛開展“自救”,同時在試圖撕掉“無人貨架”的標籤。

頭部玩家在轉型中存在差異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產品類別。無人貨架企業已不甘於單一售賣商品,而是向冷櫃、熱櫃、鮮食等領域縱向擴展。

第二,產業形態。不再侷限於貨架,而是橫向發展到無人智能貨櫃甚至便利店。

第三,場景遷移。更多的貨架或智能貨櫃走出了辦公室,向中高端社區深耕。

從猩便利最近的融資便可看出端倪。

猩便利方面稱,這筆資金將用於新型智能設備“猩+”的生產和推廣,以及後續進一步的平臺、技術開發投入。除了資金之外,在貨櫃和服務升級上,螞蟻金服將為猩便利提供了包括生物識別技術、信用消費體系等技術支持。

實際上,“猩+”智能櫃採取的是封閉結構,這與無人貨架存在本質區別,這或許意味著企業的徹底轉型。

同時,果小美也在求變,開始延伸到線上社交拼團等全應用場景的新零售升級版業務。

行業內的一些小玩家甚至棋出險招。例如A輪融資的友盒便利,在裁員的同時開始籌備區塊鏈,號稱要轉型為新零售第一鏈。

但是,轉型不意味著放棄,無人貨架模式仍需完善。

在業內人士看來,點位數量已不再重要,點位質量以及企業的精細化運營水平應是未來的主攻方向,“零售生意,如果服務差體驗差,再多的點位都沒有意義”。

結語:半年關乎生死

從目前來看,居高不下的貨損和盤虧是導致無人貨架模式衰敗的主要原因。

顯然,再憑藉鋪點競爭已難以生存,真正的“續命丹藥”,還是靠企業的自我造血。同時,零售本質上要依靠規模經濟,點位數不夠會導致補貨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在供應鏈上仍需完善。更重要的是,銷售數據要與特定人群相匹配,有效配貨並降低物流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