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公元825年,一个23岁的年轻人,义愤填膺,写了一篇《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自此声名鹊起,他就是杜牧。

名声是把双刃剑,用不好树大招风,用好了就能提供许多便利。

他是幸运的,杜牧的名声震动了朝野,其中就有太学博士吴武陵,他把杜牧推荐给了那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崔堰,给杜牧的高考上了双保险。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才华横溢的杜牧,果然不负众望,进士及第,时年二十六岁。

大和三年,在自己的上司(时任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家中,杜牧遇到了年仅十三岁的歌姬张好好,用杜牧的诗来形容就是"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可惜的是,此女子是自己的领导沈传师用重金聘娶的小妾,沈传师调到宣城还让她一同前往,对此女也是非常喜爱。小杜只好知难而退,因为沈家与杜家为世交,小杜和沈氏兄弟也十分要好,现在又在别人的屋檐下觅食,当然不好夺人所爱,只能临渊羡鱼隔山空好音。

大和八年(公元834年), 杜牧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和自己心中曾经的女神张好好不期而遇,可惜此时张好好早已被主人秋扇见弃,当年风姿绰约的女神却沦为"当垆卖酒女"。

"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美人风姿不在,造化弄人,难免令人唏嘘伤感。于是感慨万分地写下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用来安慰当年心中所爱,这首诗飘逸哀伤,笔走龙蛇,不仅成了名篇,还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这段感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这杜牧不仅情路不顺,仕途也开始了颠簸,话说大和四年,27岁的杜牧贬赴宣州幕,一路游山玩水解郁,未能尽兴。闻湖州盛景,乃去。

湖州刺史崔君,杜牧友,周游设宴,“凡优姬娼女,力所能知者,悉为出之”,这朋友也真够意思,把身边认识的美女都介绍给小杜解闷。

不料牧言“美矣,未尽善也”。就是这些女子美则美矣,但还不是很合我的胃口。

刺史非常爱才,就举办了龙舟大赛,实质是选美人。果然全城人携家抚幼,尽来观赛。罗敷娇娥穿插其中,名媛闺秀列错其次,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杜牧在江边打望了一遍又一遍,居然一个没看上。眼看日落西山,人群逐渐散去,忽然一个妇人带着一个少女映入了他的眼帘,但见垂髫者十岁许,那少女豆蔻年华、明眸皓齿、顾盼生辉,杜牧不禁怦然心动。牧赞“此真国色,向诚虚设耳。”

他立即追上去对那妇人说:“我看中了你女儿,将她许配给我吧。”那妇人估计当时也一脸懵逼,“我们是来看龙舟的,不是来谈婚论嫁的,况且小女年纪尚幼,未到婚嫁年龄,还望公子不要乱言”。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十年之约”。牧言:“不出十年,定任湖州,若十年未至,另嫁。”置金为定,算是定下了这段婚约。

我写到这里,真想骂杜牧几句:脑子进水了,想什么主意不好,偏偏想出这种主意,十年?女人有几个如花似玉的十年,况且,这十年变数多了去,你以为这世界是静止的啊。

接下来的事实是,杜牧仕途并不顺利,先后到不同的地方为官,直到周墀出任宰相时,作为好友的他三次自荐出任湖州刺史,周大宰相最后终于同意了。

大路没打通走了个后门,拼死也要把阵地转移到湖州去,未婚妻还在那里等着呢。可是,这一年,杜牧已经四十一岁。

满怀的期待,多年的期许,终于马上就要实现了,隔着千年我仿佛就感觉到杜牧的小心脏在扑通扑通地狂跳。

当那对母女再次站到他面前时,当年的少女除了他想象中的样子,还多了几分风韵,只是身后还带了俩孩子…..“咣当”,心碎了一地。

妇人说“君以十年为期,至今已十四年了,奈何归来晚矣,小女已嫁为人妇”

人生如白驹过隙,十四年的期待,已成镜花水月,这一晚,院内风起,花瓣四落,诗人悲伤到一片狼藉,写了一首《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其实这十四年里,杜牧一直没有忘掉湖州当年那个豆蔻少女,有诗为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年后,还一直耿耿于怀,还专门为这件事情又写了一首《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后来杜牧到金陵出差时,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又穷又老时,又引起了强烈共鸣,作了《杜秋娘诗》,诗中附了一段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长唱此辞。"

全诗主要是表达天意难测,人事无常的感慨,借此表现杜牧自身的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伤商女而自伤沦落相似。

这一“十年之约”留给杜牧的是无尽的悲伤,惆怅,懊悔,还有无可奈何。

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当然,在这十四年的空床期,杜牧也有夜晚孤独寂寞的时候,再加上仕途的烦心事,也去烟花柳巷找点温暖,就算在青楼之地,感情也一直没能尽善尽美。以至于后来写了这首酸溜溜的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人自嘲自责,颇有悔恨之意。

据野史记载,杜牧沉湎扬州青楼是真,但“青楼薄幸”却未必是真了。

传说杜牧进京赶考,途经扬州,径自下塌青楼,且与一青楼女子如胶似漆。但考期日近,家书急催入京。

无奈之下,杜牧只好暂时忍痛割爱。临别之际,两人山盟海誓。杜牧承诺金榜题名之后,定来扬州迎娶青楼美女。为表真心,杜牧忍痛拔下口中一颗牙齿交给恋人,作为信物。

数月之后,杜牧果然金榜题名。于是快马加鞭,奔赴扬州,找到了魂牵梦萦的青楼恋人。

出乎意料的是,那个曾经和杜他海誓山盟的青楼美女早把他忘到了九霄云外,只是一脸茫然地看着他。

伤心之极,杜牧说:“既然你绝情如此,请把信物还我。”

女子问:“什么信物?”

“牙齿。”

“哦,”青楼女子说,“在抽屉里,你自己找吧。”

杜牧打开青楼女子的抽屉,只见抽屉里面,满满的,都是牙齿……

如此看来,妓女无情无义是真,而杜牧,却未见得“薄幸”。

连野史都这么调侃,可见这杜牧有女人缘,没女人份,这点和元稹比起来,泡妞功夫确实太烂了,小杜,诗词撩妹的功夫你得好好向元稹学习一下,这一点,你太弱了,可惜了你满腹经纶。

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杜牧胸有大志,才名满天下,但仕途一直不顺,虽不甘枯守,亦无可奈何。虽风流满天下,但情感却又不尽如人意,只落得个终身茫然于女人之辛酸。

以至于喜欢在谈论政治的时候,掺入女人元素;或者是遐想式的,或者是评议式的,甚至意淫状的。用现代心理学解释就是:代偿心理。杜牧之于女人的欲念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赤壁》属于第一类,遐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凭吊三国赤壁,竟然以深锁二乔作结。

《泊秦淮》当属第二类: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亡国的责任,推到一个女人身上。

村夫在外面吃了瘪,回家使劲揍老婆。

《过华清宫绝句》,似乎属于第三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表面讽喻玄宗贵妃的纷奢,下意识里却是对那位贵妃娘娘的遐想和意淫,一如其《赤壁》诗之于铜雀深锁二乔的窥探。

杜牧的诗才不低,通常将这样的欲念隐藏得很深。一般的文人艳诗艳词,通常是诗男词男情不自禁地流露与所爱在一起的享受或者温馨。但杜牧从来不向世人表露跟女性在一起的真实感受,而是将笔端聚焦于自己得不到的女性。不知李商隐是否看出了杜牧的这种品性,所以会赠诗如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可谓杜牧女人诗的绝妙概括。

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当然了,杜牧的诗才是必须肯定的。只要杜诗不涉及政治或者女人或者政治加女人,就会变得好看起来。

比如这首著名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看看这首《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面很美了,唯一的遗憾还是少了点温情,也就是人味。

李商隐又有言:“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这无疑是对杜诗的绝妙评说,妙在清秋一词。清秋者,冷冽也。

杜牧这一生多情也长情,喜欢去追寻自己很难把控的女人,而且是直男一枚,对“豆蔻少女”情有独钟,可谓尝尽了“求不得”之苦,求而不得便生出了诸多懊悔,冷漠和怨恨。偏偏又才华横溢,壮志未酬,时运不济,宦海起起伏伏,一生在红尘中受尽磨砺。

哎,时也,运也,命也!最后只落得一生叹息!

杜牧错过的那些女人:来不及的永远来不及,得不到的终究得不到

(感谢大家的评论·转发·分享,记得关注哟,每天都有精彩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