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李德是首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

2018年5月份,“大國工匠”研修班在上海開班,一位來自河北滄州環衛部門基層系統的學員,憑藉研發出的國內首輛小型吸汙車,贏得了出自核工業、航天工業、造船重工、兵器工業等國內“高精尖”單位的學員一致尊重。

他,就是李德。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李德參加“大國工匠”研修班的證件

從1982年幹起“淘糞工”,到成長為“大國工匠”——成為首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環衛專家,李德用了34年。他先後進行的106項技術革新有9項獲國家專利、4項填補國內特種設備領域空白,逐步讓所供職的滄州市運河區環衛部門的糞便清淘機械化作業由18%提高到98%;改造的20多輛環衛車,讓一個聽著就“有味道”的工作,徹底變成了“無味道”作業。

如今,已56歲的李德還深扎一線——下車間、跟車隊、跳化糞池,不分晝夜地做著最髒最累的工作,鬥志絲毫未減。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憋著一股勁,為了讓工人們活得更有尊嚴”。

剛剛工作三年 “幹部子弟”被下放到清潔隊

1962年,李德出生在滄州,父母都是軍人。用他的話說,自己“算是幹部子弟”,在當時是讓人豔羨的出身。

但是,幹部子弟“身份”並未讓不安分的李德進入滄州環衛部門工作後事業一帆風順——1982年,參加工作僅3年的他,從園林崗位被“下放”到了清潔隊。

白天掃街、晚上淘糞,在當時才20歲的李德看來,從事這種工作既丟人又憋屈。在被“下放”後的半年時間,他沒回過一次家,自己默默承受了一切。

兒子被單位“下放”鍛鍊的事兒,最終傳到了李德的父母耳中。見到李德,父親意外地沒有打罵,而是給了他兩種選擇:幫助他調離清潔隊;戰勝自己,在清潔隊裡幹出一番事業。

從小在部隊大院裡長大的李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雖然當時並沒有完全想好未來要走的路,但他相信父親說的“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

如今回想起來,李德不無感慨地說,初中畢業那會兒如果選擇當兵,或在後來選擇調離清潔隊,那麼自己又將是另外一段人生。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李德在維修環衛清掃車

鑽研修車技術 憑聽覺就知車輛毛病出在哪兒

“白天掃街,晚上淘糞”的工作日復一日地進行著,到了1983年夏天,李德的心裡又開始“不安分”了——一番事業從哪兒幹起呢?經過思考,李德決定從學習開始。

為了每天前半夜可以去夜校上補習班,李德特意向領導申請了後半夜的活兒。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有時候甚至眯一會兒就要去上班。

就這樣堅持了一年,李德得到了老師的認可,但就在快結業的時候,他因口無遮攔的一句話又被打回了原點。

無奈,李德聽從老師的建議去考駕照,由此走上了鑽研汽車改造技術之路,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受用終生。

李德回憶說,那時候5點鐘環衛出車掃大街,車壞了沒人能修,他憑著學到的技術捯飭好了。1985年,單位修理車間缺人,他被第一個想到,這對於痴迷汽車的李德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學技術沒有捷徑可走,就得硬著頭皮學;當學徒的日子,髒活累活他都去做。

上世紀80年代,國內汽車普及率不高,懂修車技術的更是屈指可數。幾年下來,李德成了當地環衛系統為數不多能拆裝汽車發動機的“大能人”——有時候某輛車經過,他一聽就知道這輛車是否有毛病,甚至不用拆,一聽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兒。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環衛工用吸汙車運送糞水

研發吸汙車輛 讓挑糞環衛工們都活得有尊嚴

2004年,李德調到了滄州環衛部門公廁管理站工作。兩臺吸汙車、三輛淘糞車、七八個人,這就是當時公廁管理站的全部家當。

那時候,公廁管理站的大部分環衛工在狹小的衚衕裡作業。糞便池在東、拉糞車在西,相距110米,需要人工將糞便一擔一擔地挑出一人寬的巷子,來回需要20多趟才能幹完。

每當看到隊友們汗流浹背地挑著糞水,卻遭到周圍人嫌棄,莫名的心酸便會湧上李德心頭。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發出體面的吸汙車,讓寒來暑往的隊友們活得有尊嚴。

說幹就幹,李德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了艱辛的自主研發工作,可剛開了個頭就遭遇了重重困難——首先,國內沒有一例類似技術或是車型做參考,全部需要創新;其次,廠商給出的改車報價是上千萬元,公廁管理站根本負擔不起,如果向上級申請要幾千萬元撥款,簡直就是信口開河。

“既然沒有外力條件,那就自己上。”李德是個做了決定就不會輕易放棄的人,從理論知識到實際操作,從工學到電學,從發動機到底盤加固再到機器校對、部件磨合,李德和他的研發團隊先後進行了上千次的調試修改,再調試再修改。為了節省成本,車上零件全部是東拼西湊的邊角料。

3個月後,全國第一臺小型吸汙車改裝成功。在專家組看來,這輛車雖然有些粗糙、簡陋,但所有技術問題都得到了巧妙解決。

看著接近兩本書厚的草稿紙,人們不難想象:3個月時間,李德和他的團隊都經歷了什麼。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吸汙車利用槓桿原理,將主體車廂和小推車無縫銜接

改裝吸塵車輛 為單位節省上千萬元科研經費

2009年,經過幾十次技術升級,李德團隊研製改裝的第一輛自動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汙車,投入正規作業使用,吸汙效率從原先20分鐘抽不滿一車,提高到5分鐘抽滿一車。

該吸汙車利用槓桿原理,將主體車廂和小推車無縫銜接。小推車可一次搬運十幾斤汙水,代替了過去的人工擔糞。工人只需將裝好汙水的小推車卡在主體車廂外的傳送鏈上,便可自動完成倒灌工作,身上不會沾染任何味道。

此外,主體車廂的乾溼分離技術,讓後期清理工作更加乾淨、便捷。

直到現在,該吸汙車依然走街串巷地行使著自己的使命,從未“生病”或出過差錯,讓滄州市區的大街小巷不再臭氣熏天,環衛工人再也不汙手垢面。

之後,李德看到工人們疏通下水道時手上磨出了泡,又發明了“多功能高壓沖洗車”。“多功能高壓沖洗車”既能疏通管道,又能灑水、沖洗。

另外,看到單位購買價格不菲的路面吸塵車,工作起來塵土飛揚,為節省千萬元的科研經費,李德一點點摸索,愣是破解了整套技術。只花了幾萬元,就對該輛吸塵車進行了改裝。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李德在設計室進行改裝操作

百餘技術創新 他坦言“成績都是拿命換的”

106項技術創新,其中9項獲國家專利、4項填補國內特種設備領域空白,逐步讓所供職的滄州市運河區環衛部門的糞便清淘機械化作業由18%提高到98%;改造的20多輛環衛車,讓一個聽著就“有味道”的工作徹底變成了“無味道”作業……李德受訪時坦言:“這些成績都是拿命換的。”

看到妻子陳紅文拿著筆遲遲不肯簽字,李德鼓勵道:“籤吧,沒關係。”陳紅文這才在風險告知書上籤了字。

手術後,醫生再三叮囑李德一定要長時間休息,但他一出院就回到了車間,開始搗鼓那輛快成型的吸汙車。用他的話說,眼瞅著就要成功了,不能因為這點事功虧一簣。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李德在測試新研發的噴頭效果。他身上20多處傷疤見證了其創新曆程

而李德身上大大小小20多處傷疤,每一處都差點令他殘疾:一次,在切割零件時,李德右手大拇指被削掉一塊肉,血流不止,但他簡單包紮一下又接著工作了;就算右眼球被鋼管擊中導致發炎,他也堅持“睜隻眼、閉隻眼”把車修好;左胳膊的傷更是多到數不清,直到現在還能看到被鋼筋穿透留下的傷疤;右腿膝蓋部位有一處只剩皮包骨頭,走路偶爾還會痛。

正因為被很多雙質疑的目光盯著,李德絕不允許自己有半點差池。對他來說,這些年彷彿從未因傷停下過手中的活兒,也從未停止過磨鍊自己。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李德獲得的多項專利證

遺憾愧疚的事 因工作沒有與母親面對面道別

2014年,李德被評選為全國技術能手。今年5月份,他從1000多名全國技術能手中脫穎而出,與其他69名全國技術能手一道,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大國工匠”研修班。

對於李德,單位領導評價說:“李德這個人,沒有他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隊友們則說:“李站長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老粗,但是幹啥啥行,很奇怪。”家人嗔怪地說:“越困難的事兒,老李越願意幹。”李德自我“評價”說:“我這輩子就像個賭徒,好奇心重,成功也是匪氣所致。”

“‘大國工匠’是什麼概念,那不是用來炫耀的榮譽,而是吃得了苦、受得了折磨、耐得住寂寞的無數個日夜。工匠精神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支撐,還要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堅定信念。”李德說。

還在上初中時,李德就因為喜歡無線電,自學了《無線電原理》,做出了一部簡易電臺;40歲時,他參加成人自考,圓了大學夢,成了一名法律系學生……

而在妻子陳紅文眼中,李德一直是個柔情似水的人。剛結婚那會兒,兩人都是一線環衛工,條件簡陋,把單位騰出來的一間辦公室做新房。30多年過去了,老兩口感情始終如一。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與妻子晚飯後外出散步時看望一線環衛工

如今,退休在家的陳紅文最擔心的就是老伴的身體,“除了對他母親,老李一輩子沒有什麼遺憾和愧疚的事。那年,他母親生病住院,老李突然接到緊急電話,老人看著他坐立不安,便擺手讓他趕緊去處理。這一走便陰陽兩隔,再沒機會與母親面對面道別。”

說起傳承,其實大到國家、小到每一個家庭,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李德的姥爺是地道的北京人,賣過國外汽車,做過司機。李德從小跟著姥爺,後來去部隊跟父母一起生活,他們對於李德的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這一影響也被傳承到了他的下一代。

2010年,李德的獨生女李媛大學畢業後沒有選擇安穩工作,而是到滄州一個貧困鄉村支教3年。那裡的條件非常簡陋,沒有窗戶,門都是用鐵棍插上的,方圓百里都是田地。用李德的話說,與其教女兒生活,不如讓她自己設身處地地慢慢體會。“這樣,她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人生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淘糞工”到“大國工匠”,來自滄州的他創造“奇蹟”

■李德每天都會利用晚間時間進行創新設計

採訪札記

從淘糞工人到技術專家,從一線工人到公廁管理站站長,李德一直未曾離開基層崗位,至今還每天堅持下車間。

他說,位置越高責任心越強,環衛事業不能忘本,要有良心。有時候回想起來,經歷了抱怨、迷茫,激情、淡定,自己的人生就像海里大浪,經歷過起伏也忍受住了平淡,一輩子過得也算有血有肉。

現在,56歲的李德又開始研究灑水車。可每天凌晨0點,他都會跟班作業檢查;白天再回車間研修技術。他說,爭取在退休的時候完成第10項專利,做到“十全十美”。

有時候,我們面對的並不是李德本人,而是他的精神,那種倔強、不服輸的精神,未來勢必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有想法、有幹勁的年輕人,不被浮躁的社會左右,靜下心來,從小事做起,從專業做起,做一個執著、認真、善良、最終有所成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