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軍閥——擁兵八十萬卻坐視朝廷滅亡,病死後兒子率部降清

明末第一軍閥——擁兵八十萬卻坐視朝廷滅亡,病死後兒子率部降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吊死於煤山之上,歷國兩百餘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滅亡。之後隨著清軍入關,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並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建立政權,是為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就是那位被李自成做成福鹿宴的朱常洵之子)被四鎮擁立於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朱由崧即位後,加封手握重兵的四鎮將領黃得功、高傑等為高官,並封據守要地武昌的左良玉為侯,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為太子太傅。左良玉由此成為了南明政權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立場也將直接決定著弘光朝的命運。

明末第一軍閥——擁兵八十萬卻坐視朝廷滅亡,病死後兒子率部降清

左良玉,字崑山,臨清人。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明末戶部尚書侯恂提拔,侯恂在遼東時推舉他做了副將,左良玉帶隊在松山、杏山下與後金作戰,戰功赫赫。後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部隊,日益驕橫跋扈,擁兵自重。彼時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軍蜂起,官軍剿不勝剿。手握軍隊的明朝將領們為了擴大勢力也紛紛“養寇自重”,因為剿不完造反的亂軍才能源源不斷的得到朝廷拔髮的糧餉補給。左良玉收留了很多投降過來的將領以便擴張自己的勢力,地方督撫大員以文書徵調他的軍隊,他也不準時應徵,漸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他要用手中的軍隊和朝廷談價碼。

明末第一軍閥——擁兵八十萬卻坐視朝廷滅亡,病死後兒子率部降清

崇禎十三年(1640年),督軍楊嗣昌薦左良玉有“大將之才,兵亦可用”,拜為平賊將軍。其後,左良玉在川陝交界的平利一帶與張獻忠遭遇,張獻忠大敗,左良玉因此加太子少保。楊嗣昌雖拜左良玉為平賊將軍,但之後的相處中讓他覺得左良玉此人傲不可用。在川陝一戰中,楊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農民軍,左良玉袖手旁觀,楊嗣昌九檄左良玉,左良玉仍置之不理,此舉致使農民軍大勝,楊嗣昌一氣之下湯水不進而亡。崇禎十五年(1642年),侯恂為督師發帑五十萬犒賞左良玉所屬部下,左良玉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退至襄陽,到九江後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之後左良玉出戰大敗佔領武昌的張獻忠,收復武昌。也就是從這時起,重鎮武昌成了左良玉的勢力範圍,朝廷的令旨已經調不動這位割據一方的軍閥了。到了崇禎帝死後,弘光政權建立,朱由崧封據守要地武昌的左良玉為侯,把長江上游的事專門委託給了左良玉,左良玉這時擁有八十餘萬兵力,號稱百萬,其勢力之大有明一朝所未有。左部官兵每年春秋時節在武昌的各座山頭上操練兵馬,其聲勢之大,數里之外皆聞。

明末第一軍閥——擁兵八十萬卻坐視朝廷滅亡,病死後兒子率部降清

然而擁有如此眾多的軍隊,左良玉想的不是收復中原,抵抗清兵,而是和弘光朝內的馬士英、阮大鋮為爭權奪勢展開內鬥,弘光帝即位僅數月之後,左良玉就發佈檄文討伐馬士英,從漢口到蘄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長的軍艦,浩浩蕩蕩地順江東下,並強留總督袁繼鹹隨軍。也許是天不假年,也許是天日昭昭,大軍開拔後不久,左良玉就在座船中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各位將領秘不發喪,共同推選他的兒子左夢庚為軍主。此時的弘光朝已經到了形將覆滅的時刻,清軍已經攻克揚州,自瓜洲渡江直逼南京,手握數十萬軍隊的左夢庚不去救援南京,反而不戰而降,帶著部眾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 ,左夢庚之後率部助清軍平定江南,以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後病死。乾隆十一年,定封其一等子爵,諡“莊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